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二届“博雅珞珈”研究生微讲座大赛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11-21

本网讯(通讯员 蔡腾飞 何姝睿)11月17日下午,武汉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系列活动暨第二届“博雅珞珈”研究生微讲座大赛在哲学学院B107报告厅举行。此次大赛由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哲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办,文学院研究生会、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会协办。决赛评委团由哲学学院副教授吴昕炜,文学院副教授葛刚岩,“世界记忆大师”称号获得者,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何平同学担任,哲学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周晓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由哲学学院学术部干事王乐晶主持。

本届微讲座大赛以“博览雅识,论道求仁”为主题,下设“撷英术业”、“家国情怀”、“真知灼见”和“见识明义”四个分论题。大赛面向全校硕博同学征稿,最终来自哲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等院系的九篇讲稿脱颖而出,入围本次比赛。

比赛现场,首先进行的是“撷英术业”板块。参赛选手哲学学院陈德佳同学率先开讲,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美学史上立普斯、谷鲁斯以及朱光潜的“移情说”概念,并探究了“移情说”与人生艺术化的密切关联;哲学学院谭路同学则以安乐哲英译《道德经》中“自然”概念的翻译为核心,为在场观众及老师分享了英译中国典籍中重要术语的不同原则。

外语学院郑淼同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的逻辑、饱满的感情,借用耶夫•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理论,从歌曲翻译选词以及韵律节奏感两方面为大家展示了如何俄译中文歌曲;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孙小涵同学从自身专业出发,通过对法语外媒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和中非关系的叙述,分享了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对如何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外媒形象的看法与观点;哲学学院郝泽栋同学选取了人工智能这一热点话题,别开生面地探讨了AI艺术作品与人类艺术创作的区分,进而引发了大家对于人类创造力问题的再思考;文学院韦异同学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讲述了自己与古典诗歌的情缘,讲述了自己寻找到诗心作为心灵归宿的动人过程。

在“真知灼见”版块,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王刚同学以自身长期对社会“他者”问题的关注,深刻剖析了“雪莉”事件、直播自杀事件中人们对“他者”权利和尊严的践踏,提出我们在与“他者”相处中,要具备“他者意识”,不要随便指摘别人的生活方式。在“见时明义”版块,有着丰富旅行经历的由煜堃分享了自己如何更高效地制定旅行计划、购买到划算国际机票的经验,干货满满,令现场气氛轻松活跃。在“家国情怀”版块,文学院甘禹同学讲述了自己暑假期间前往新疆博州的挂职经历,她以六十岁老人李承烈参与建设阿拉山口市的奋斗历程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发展的时代变迁,歌颂了众多平凡的人对于中国梦的信仰和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场选手精彩演讲的感染下,现场有两位热心观众也发表了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的感悟,哲学学院美学专业的周宇同学有感于选手郝泽栋同学的演讲,现场分享了自己关于AI艺术的观点。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的蔡腾飞同学也就“诗心”一词与韦异才同学进行交流。

比赛过程中,评委老师对参赛选手们做出了恳切的点评。葛葛老师认为微讲座这一形式要求主题聚焦清晰,所以选题不宜过大,最好的策略是选取一个小切口,一层一层地深入。吴昕炜老师则从演讲风格、演讲用词等方面,为选手做出了点评,指出演讲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生活词汇频出,对于一些专业词汇更是要严谨。评委何平表示,对青年人而言,我们既要向上关注中国发展的宏大叙述,也要向下关心中国的基层甚至是一个小村子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担当、有修养的人。

本次“博雅珞珈”研究生微讲座大赛是第十四届学术科技节重点项目,自2018年首次举办比赛以来,大赛始终着眼于“微讲座”的形式,根据时代热点、家国时事调整演讲主题,为全校硕博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各位参赛选手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选手各展所能,演讲内容涵盖学习、生活等多方面,演讲态势良好,感情充沛,演讲语言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学术风范与人文情怀,发出了当代研究生对于时代、家国的青年之音。

吴昕炜

吴昕炜老师点评

一等奖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郑淼同学获得一等奖

二等奖

哲学学院谭路、文学院韦异才同学获得二等奖

三等奖

哲学学院由煜堃、哲学学院王刚、文学院甘禹同学获得三等奖

优秀奖

哲学学院陈德佳、哲学学院郝泽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孙小涵同学获得优秀奖

大合影



(供图:萨喾拉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