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深情缅怀寄哀思,学校举行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谈会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6-24

本网讯(记者:肖珊)郁郁草木,寄我哀思;绵绵梅雨,湿我心兮。6月24日,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逝世一个月之际,学校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谈会,深情缅怀和回顾他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传承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理想。

https://news.whu.edu.cn/__local/6/6A/1D/838F713DA62E66B111A8812B606_D50B6E25_473D0.jpg

参加追思座谈会的专家和领导有: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陈晏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李景源,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孙正聿,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异宾,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原院长吴晓明,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我校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副校长周叶中、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以及陶先生的家属代表,我校教师和干部代表,陶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生弟子等。

追思座谈会由窦贤康主持,座谈会开始,全体人员起立默哀,表达对陶先生的追思与敬意。

韩进致辞指出,陶德麟先生把毕生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学术泰斗;他敢于坚持真理,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始终勇立时代潮头,自觉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笃志躬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学界楷模。我们召开追思座谈会,就是要学习陶德麟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懂真信、不惧风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畏与执着;学习陶德麟先生的治学精神,学习他坚持真理、严谨求实、勤勉奋进、勇于创新的学术风范;学习陶德麟先生的担当情怀,勇立时代潮头,笃行教育报国,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和责任使命;学习陶德麟先生的师者风采,学习他因材施教、敬业爱生、甘为人梯、宽厚谦和的崇高品格。我们要以陶德麟先生为榜样,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陶德麟先生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至诚爱国奉献,努力建功立业,为把武汉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座谈会上,陶德麟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界同仁和学生代表发言。他们一致认为,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优良学风、思想境界、理论情怀、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等,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建设,乃至振兴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宝贵思想资源——

陈先达教授以书面形式表达哀思,沈壮海代为朗读发言稿。他回顾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二人半个多世纪的友谊。2010年陶德麟八十华诞,陈先达贺之以诗:不是鹅湖似鹅湖,湖畔盛会识君初。珞珈才子惊四座,江南俊秀冠群儒。宝刀至今能削铁,笔下雷鸣道不孤。人生百岁不为老,八十犹是半征途。惊闻陶先生去世噩耗,他黯然神伤,“年老失友,别有伤情,非年轻人能体会。德麟看到瘟神被驱,樱花盛开,夜市如昼,大武汉靓丽如新,更上层楼,可慰在天之灵。”

陈晏清特别指出,陶先生受到学界普遍的爱戴和尊敬,固然是因为他的学问和功绩,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人品。他非常热情、非常谦和,对学界同行不论老少,不论地位高低,他都非常尊重,是一位有温度的哲学家。40多年来,陶德麟不仅与陈晏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对陈晏清的众多学生,对南开大学的哲学学科,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帮助和支持。

李景源指出,以学术立命,为真理呐喊,是陶先生一生的追求。陶先生早年作为李达同志的学术助手,为实现李达的学术志向和学术生命,承担了光荣而艰巨的写作任务。先生为武大哲学系的壮大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这种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志业永不停歇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后辈学人砥砺前行。

孙正聿指出,自己从陶先生那里主要学到了四点:一是家国情怀。陶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哲学不只是他的“专业”,更是他的“事业”。二是科学精神。陶先生研究真的问题,讲出真的道理,坚守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永葆以真理服人的科学精神,这是先生一以贯之的为人为学之道。三是深厚学养。陶先生内在的风骨与外显的风度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言谈举止中。四是大家风范。陶先生激励后学胸襟博大成为学界美谈。

张异宾指出,陶先生不仅始终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心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陶先生的热情关注与倾力扶持,南京大学哲学系永远不会忘记陶先生,“先生的思想血液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管中”。

丰子义认为,陶先生一生致力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是中国马哲界的一面旗帜,学界小圈子里有“南陶北陈”之说,南方以陶先生为代表,北方以陈先达先生为代表,由此可以看出陶先生在学界的影响。陶老师一生要总结的东西很多,感受比较深的第一点就是“真”,在马克思主义学界经常谈论对马克思主义要“三真”,即真信、真懂、真用,用在陶先生身上最合适不过了。感受比较深的第二点是陶先生的文章突显了一股气势,既有基于扎实理论功底的底气,也有显示出高度理论自信的大气。总的来看,陶老师的学风和文风值得我们学习,需要认真总结。

吴晓明重点谈到陶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21世纪初,陶老师发表了两篇影响非常大的学术论文,一篇是2003年在《学术月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另一篇是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这两篇论文奠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理研究、学术探讨,特别是在哲学上进行阐述的基础。陶老师在这两篇论文中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可能性、标准和经验总结,让他从中受到非常重要的启发。

韩庆祥指出,陶德麟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也使中央党校痛失一位良师益友。陶先生坚持人品至上,其人品达到了至上的境界;带学生注重精神和学术传承,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做学问有巨大贡献,注重家国情怀,具有问题意识,倾注中国化研究,用学术讲政治,平实表达思想,以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术传统。

教师代表胡德坤深情追忆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陶德麟校长。他通过回顾与陶先生志趣相投的工作交往,指出,陶校长学术功底深厚,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大学问家;陶校长为人正派,待人厚道,精心育人,扶掖后学,是忠厚师长;陶校长胸襟坦荡,公平治校,善于协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出色的校长。让我们永远铭记陶校长的厚望,以陶校长为榜样,雄心常在,壮心不已,勇攀学术高峰,为武汉大学的兴旺发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新贡献。

“我永远失去了朝夕仰赖求解、言明意涵的亲密战友。”陶先生生前好友、我校哲学学院教授朱传棨悲痛地指出,陶德麟同志毕生从事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研究,将它既作为人类谋幸福的科学真理去追求,又作为党的重大事业去研究,他对马克思主义做到了坚定信念、勤奋研读和创造性地应用,这种高尚的学品是同行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这种从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立场信仰、研究和应用的学品,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自1984年至今这36年期间,师母和陶老师对我如母如父般地关爱,恩情似海,永志难忘。”学生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冯平悲痛难抑,哽咽着指出,导师对学生们的为人、为学、为师产生了重大影响:树立了一个儒雅、谦逊、善待他人的谦谦君子的人生榜样,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以研究真正的学问为要、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学者榜样,一个关爱学生、成就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榜样。

陶德麟先生的夫人吴佩钧教授感谢大家的深情厚谊,回顾了伉俪二人64年的夫妻情深。她和陶先生是同班同学,1949年9月进入武大经济系,1956年正月初一,在李达校长的主持和见证下,他们在武大行政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了结婚仪式。“我很感谢李达校长,他把德麟引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不管天晴或下雨,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意志坚强,永远忠于党,忠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几十年来,德麟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他做到了,他尽力了。”

“……瓜瓞绵绵兮,生生不息。告我陶公,安心远游于西域。哀生民之多艰兮,遇庚子而遭此旷古新冠之病毒,阻亲朋同道、后生小子,以大仪送公之远行。礼随时变兮,情谊同真,今以追思之现代礼仪兮,遥祭公于杏坛。”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认为,这一场追思座谈会意义重大,因为,对于陶先生生前所做出的巨大理论贡献,以及他作为校长对我校的全面贡献,作为人师对于哲学学院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团队、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方面的贡献,需要有一个恰当方式加以初步的回顾与总结,进而为下一步学校的发展与哲学学院的发展提供新的智慧与启迪。他简要回顾了陶先生对于学院和后学的馈赠与影响,并作祭文一篇缅怀先生。

窦贤康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拜访陶先生的经历。陶先生的宽容、睿智和对后辈校长的关心支持让他十分感动,陶先生希望一代又一代的武大校长一棒又一棒地接力下去,把武汉大学办得更好,这份支持和期望里蕴含着他对武汉大学的深厚感情。他指出,陶德麟先生的哲学研究,始终与党和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相联系,从哲学上回答当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树立了治学的典范。陶德麟先生的一生,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无限忠诚的一生,是为我国哲学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我们要从陶德麟先生几十年为学、为人、为师、为事的宝贵经历和精神财富中得到深刻启示,立足中国大地做研究,崇德尚学,追求卓越,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承担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上用心耕耘,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摄影:屈波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

文章来源:https://news.whu.edu.cn/info/1002/60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