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做客我院哲学论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11-08

11月5日晚,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应邀在我院大报告厅举行学术讲座。报告围绕“由顾准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说起”这一主题展开。讲座由哲学学院副院长李佃来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到场聆听并展开交流。

张曙光教授认为,顾准先生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思想极具预见性,充分揭示了中国学术40年来的发展历程。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发展:第一,回望过去。以改革开放为分界,中国学术的发展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重思想”到“重务实”的思潮转变过程,这是中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的一种理论探索;第二,立足当下。当今中国学术界呈现出两种极其矛盾的局面,一方面讲务实,一方面又很浮躁。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学术研究领域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点,这种学术的溃败,恰恰是回到了顾准当时描述的“经验主义之后”。因此,如何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如何解决好激进主义向传统的决裂、如何实现价值与精神的重建应成为当下学术领域关注的重点;第三,展望未来。要想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问题,就必须要立足于文本,回归事实本身。学术界应改变仅仅做学理上简单重复的哲学研究方式,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正确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张曙光教授详细地分析了如何在新时期保持“理想主义”与“经验主义”各自的张力。他认为,欧洲大陆的“理想主义”与英美的“经验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是各自环境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两者之间也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理想主义与经验主义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国在发展的新时期,也要学会处理好“理想主义”与“经验主义”二者的关系,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

李佃来教授在点评中强调了关注“理想主义”与“经验主义”思潮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其合理内核对当代学术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我们应正视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坚定理想信念,建立文化自信。(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