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扬州大学樊沁永老师来我院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12-10

 

本网讯(通讯员刘思源)2021年12月2日至6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邀请,扬州大学哲学系樊沁永老师在我院开展了三场关于徐梵澄先生学术生平及思想的系列性讲座。

12月2日下午,第一场讲座在振华楼301会议室举行,讲座由中国哲学教研室李巍教授主持。作为系列性讲座的首场,樊老师侧重从徐先生的学术思想历程出发进行汇报,以此为后面的讲座做铺垫和导入。他首先指出,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徐先生并没有在中国哲学的现代学术谱系中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但是徐先生自始至终都以学术为志业,关注前沿性问题,在学术上有巨大的成就。随后,他以徐先生的学术事迹为线索,围绕其“精神哲学”具体介绍了徐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学术工作及成果。最后,樊老师力求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尝试探寻和构建“章太炎—鲁迅—徐梵澄”的学术脉络,以此作为推进徐先生思想研究的重要切口。

12月4日下午,第二场讲座在振华楼B214举行,樊老师报告的题目为“生命的理实:《赫拉克利特》与《周易》参同”,本场讲座由中国哲学教研室储昭华教授主持。基于比较哲学的立场,樊老师从非常之文与非常之书,如何呈现玄理之喻、以待参同,以及以《赫拉克利特》和《周易》作为例证展开比较等三个方面展开。他指出,阿罗频多以火的哲学实例比较印度和古希腊两大传统的思想,以火的自然特点比附精神之成长,认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进入印度传统后,其有神论对象变成宇宙的原则。经由阿罗频多和徐梵澄的阐述,神不再是人格神,而是宇宙、人生的准则,是完全精神哲学化的。徐先生正是在阿罗频多的思想基础上,引入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思想精华,会通印、希、中,通过比较三大文明的重要思想,期待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个有机整体的理实的出现。

12月6日下午,第三场讲座在振华楼301举行,讲座由哲学学院教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主持。在这次讲座中,樊老师借用《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导入讲座的主题,并接续前两场报告的铺垫,依旧从比较哲学的视域对阿罗频多和徐梵澄先生的思想、印度韦檀多学和儒学的对比与会通展开。他介绍道,韦檀多学是印度学问的主脉,中国则以儒学为文明的主干,儒家思想参照印度的文明系统可以建立儒家的精神哲学系统。樊老师认为,精神哲学固然是内圣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徐先生对外王的面向毫无关注。由于徐先生的哲学气质和思想指向的缘故,他对外王的关怀是直接回到古希腊的传统中,欲从根底上会通以回应现代性的问题,而非落到某一具体的制度上。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王林伟副教授全程参与了本次系列讲座,并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精准的总结和评价,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讲座的主旨。此外,在三场讲座中,师生围绕精神哲学的定义、生命的学问、印度宗教及相关问题、比较哲学的视野与方法、仁与气的思想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吴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