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资本论》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6-18

本网讯(通讯员:张钟玥、陈静)为深入探讨《资本论》的当代意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2019年6月14日至16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研究团队、武汉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团队共同举办的“《资本论》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振华楼B107报告厅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深圳大学、扬州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院校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吴昕炜副教授主持开幕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佃来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阐明了《资本论》研究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并热烈欢迎各位学者的到来。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六场专题讨论。在第一场“《资本论》与社会批判理论”的讨论中,武汉大学教授、湖北大学特聘教授萧诗美老师指出,只有以政治经济学和法哲学的双重视阈看待《资本论》及其相关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马克思理论的深刻思想及丰富内涵。南京大学周嘉昕教授认为,如若存在“物化”批判理论,那么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篇是用来“蒙太奇”手法的文献,它时时提醒着《资本论》的读者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经验现象的呈现方式或生产方式的把握。南京大学李乾坤博士认为,从马克思的原始语境和西方批判理论两个向度看待社会劳动概念,有助于我们更为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意义以及思想史意义。上海财经大学康翟博士认为,马克思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那种自然的、永恒的价值转换成辩证的、历史性的概念,从而为科学地解剖价值、交换价值等范畴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场讨论是“《资本论》与政治哲学”。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认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研究应该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特别是从《资本论》的文本出发。中央民族大学刘梅博士认为,马克思的政治学批判是内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的,二者互为支撑,共同构筑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复旦大学林青副教授从阶级、意识形态和共同体建构等三个方面指出,在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理解的可能前提时不能忽视对《资本论》的形式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王晶博士认为,《资本论》蕴含了三个相互勾连的政治哲学问题,即正义问题、所有权问题和剥削问题。通过澄清这三个问题,即可发现,马克思的正义范畴不仅是事关市民社会的法权概念,也指向人类社会的规范概念。

第三场讨论围绕“《资本论》与现时代”而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洪源副研究员认为,文献学研究不能等同于文本学研究,文本学研究是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文献学研究三者的有机统一,遵循文本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有助于客观且全面地阐释出隐藏于《资本论》大众化语言形式中的复杂思想世界。复旦大学鲁绍臣副教授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基于国家治理的主体性自觉选择,是既有现代文明的基本框架又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新现代文明类型。扬州大学周露平副教授认为,《资本论》通过唯物史观视角澄清了贫困的现代思想起源,详细考察了世界贫困与资本增殖的内在关联,必须超越资本,即从资本批判的高度才能真正终结贫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薛睿将思想史嵌入传播史,探讨了《资本论》从19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过程。

第四场讨论的主题是“《资本论》与辩证法”。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张梧认为,在资本自我运动的实在主体基础上,《资本论》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重构。武汉大学刘建卓博士认为,只有对《资本论》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即作为历史的内涵逻辑的辩证法达到自觉的认识,《资本论》辩证法的当代合理性才能够获得真实的彰显。安徽财经大学王程副教授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创新谈论了资本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首都师范大学黄志军副教授以银行为切入点展开对《资本论》的研究,认为货币、信用与银行的辩证关系,可以被视为理解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即现代社会存在方式的自我否定和变革的思想线索。华中师范大学戴圣鹏副教授指出,“资本”的误读与滥用,是当前国内外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当今,资本的形式虽然因为商品形式的新发展而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资本的内涵及其本质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

在第五场讨论中,学者们围绕“《资本论》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争论。西南大学薛俊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呈现的问题比《资本论》所处时代所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秉持《资本论》的精神旨趣、问题意识及其跨学科特质,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真正书写出一部反映新时代中国发展变化和解答时代之问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南京大学孙乐强副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二部分已经全部出齐,这为全面深化对《资本论》的形成史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然而编辑原则与研究原则的差别、马克思手稿与恩格斯定稿之间的差别等问题值得我们警惕。深圳大学张守奎副教授指出,就当代中国而言,资本逻辑批判自身的限度和边界十分明显,只有把资本逻辑批判推进到人类解放的革命逻辑之原则高度,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意涵。武汉大学吴昕炜副教授认为,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加深哲学维度的研究非常必要,从理论与现实的张力中研究《资本论》去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应是努力的主要方向。

第六场讨论围绕“《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多重意蕴”这一主题而展开。湖北工业大学冯旺舟副教授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梳理了《资本论》三卷本之间的差别。重庆大学陈飞副教授认为,马克思把机器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内在地联系起来,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不可能最终解决人的自由个性实现的问题,只有在机器的共产主义使用中才能根本上消除机器对人的奴役和支配。厦门大学唐瑭副教授结合马克思的众多经典文本,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原则,探讨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理论差别。华东师范大学陆凯华博士从葛兰西、施密特和齐泽克等哲学家的历史主义理论入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跟传统史学理论存在巨大差别。

六场专题讨论分别由《哲学研究》编辑部韩蒙博士、《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史清竹博士、武汉大学盛福刚博士、郎廷建博士、江汉论坛杂志社陈金清社长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明诗教授主持,由武汉大学李志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方珏副教授、南京大学周嘉昕教授、复旦大学鲁绍臣副教授、武汉大学何萍教授和西南大学薛俊强教授进行评论。在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上述六个专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在闭幕式上,武汉大学何萍教授致辞。她认为此次会议论题集中,意义重大,讨论热烈,阐明了《资本论》哲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取得了圆满成功。武汉大学周可副教授代表主办方对与会学者表达了感谢和期待。最后,本次研讨会在与会代表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