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图书分馆 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 作风建设 下载中心 研究生招生复试 党史专题 English Version
学生工作2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河南大相国寺自养状况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调查与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点击:     发布时间:2006-02-15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实践小分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河南大相国寺自养状况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调查与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小分队成员:沈庭 樊素 聂利 吴俊梅 陈曦 韩龙 刘松

实践主题:大相国寺自养状况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调查与研究

实践时间2005年7月6日——7月9日

宗教自养工作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建国初期,在政府的扶植下,宗教界的自养活动是为了从经济上彻底摆脱外国势力对中国教会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自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各宗教百废待兴,此时的自养活动对于维持各教的健康发展,减轻国家负担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教面临着全新的社会环境,自养活动被赋予新的内容,成为各教服务社会、利益人群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成为参与改革开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宗教自养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各教以崭新的面貌,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

自养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方针的物质基础的是切实加强宗教 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宗教自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宗教界来说,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整合和运用宗教自身资源,进一步开拓自养渠道,从容应对新形势下宗教自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改善和推进自养工作,是一个十分迫切的时代课题。与此同时,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及时完善和规范宗教自养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支持和推动宗教界开展好自养工作,如何积极发挥宗教的经济社会功能,为建构和谐社会发挥宗教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以寺养寺”活动存在的问题是显著。从管理层面上看,主要是:第一,没有统一的、具体的、明确的政策,使得各地对寺院生产自养的企业和项目的开办和开发,如何对待无章可循。第二,没有必要的启动资金,贷款难、项目申报难等制约着生产自养事业的发展。从经济层面上看,生产自养的经济发展还比较原始,搞得较好的都是一些名气大、且交通便利的寺院,人的主动积极性还发挥得不够。另外,寺院和僧尼在经济上贫富有别,寺院在项目建设上互相冲突且具有经济价值的较少。因此,对寺院的生产自养,要从管理上、经济上解决一些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首先进行调查研究,到实地考察,才能获得客观有效的一手材料,并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地参考。

2005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全世界各种机构纷纷捐赠,好善乐施的佛教对海啸灾区的捐赠十分可观。其中,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捐款人民币10万元,并以开封市佛教协会的名义再次捐款人民币10万元,其中大相国寺96岁的心印法师个人捐款1万元给海啸受灾国。大相国寺作为一个宗教组织,并非一种纯粹的赢利性机构,除了吃斋念佛,普渡众生,它又是如何顺利地营运这个庞大的机构,同时行使慈善事业的公益活动呢?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河南省开封大相国寺作为我们调查研究佛教自养状况的一个窗口,前往实地进行考察。

在具体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小分队一行七人于7月6日奔赴河南开封市。经过近10个小时旅途,傍晚时分我们顺利到达大相国寺。晚上,我们在大相国寺附近散步,了解到了周围的一些情况。由于我们到达的那天晚上是农历初一,大相国寺门前香火烧得很旺,烟雾缭绕,不少群众在寺院门前烧香祈福。据了解,多数人是因为寺院的门票而不能进入殿内烧香拜佛,才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朝拜,表达自己的心愿。

7月7日上午,我们按照计划分成两队,分别前往开封市宗教局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了解有关大相国寺的情况。在宗教局,有关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开具了介绍信,为我们顺利进入大相国寺提供了便利。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关老师同样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大相国寺在当地的一些具体情况,使我们明确了调研的思路。下午,依照河南大学老师的建议,两队人员会合一同前往与大相国寺有着佛法渊源的白衣阁参观学习。白衣阁也是河南佛学寺所在地,长年香火兴旺,并由此“养活了一条街”。晚上,我们对一天的行程做了总结,整理好相关资料,准备第二天进入大相国寺调查。

7月8日,我们进入大相国寺,在简要的参观了解之后,我们找到了客堂的有关负责人,对寺院的经济收入来源和经济收入支出方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大师的引见下,我们见到了兼院负责对外接待的昌宗大师,通过与他的谈话,我们对寺院的情况,尤其是自养状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得到了较有说服力的相关数据。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寺院的普通僧人进行了采访,了解他们一天的生活情况以及经济收入和分配情况。一整天在寺院内的调查后,我们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想要的资料和内容。最后,我们和昌宗大师在寺院门前合影留念,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期待以后有进一步的交流。

7月9日,小分队结束了这次社会实践的实地调研,返回武汉准备后期实践成果材料。

开封大相国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声名煊赫的禅宗圣地,素有“大相国寺天下雄”之称。千余年来,相国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规模而闻名中外。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位于七朝古都开封的市中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

大相国寺历史上可谓高僧辈出,名士荟萃,建筑宏伟,寺藏丰富。唐代画家吴道子,以及著名文豪和思想家苏轼、王安石等,都曾在该寺留有辉煌足迹。《水浒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另外,寺院“资圣薰风”、“相国霜钟”之景观,也名列“汴京八景”之中,名闻遐迩。现存寺院建筑,乃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和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修建,其院落深广,殿宇恢宏,雄风犹存,是古城开封标志性人文景点及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外游人及十方香客参观游览和朝拜的圣地。м/SPAN>

相传该寺曾是战国时期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寺前旧有公子亭,宋代称此地为信陵坊。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此处有座建国寺,后遭兵燹而告荒废。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僧人慧云在此重新建寺。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唐睿宗李旦因感梦,诏改建国寺为大相国寺,出内帑进行扩建。并于八月以上皇名义御书“大相国寺”寺名,作为他曾被封为相王后登皇帝位的纪念。北宋时相国寺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赫赫有名的“皇家寺院”,占地达540亩,辖64个禅院。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开封被黄河水淹没,相国寺仅剩殿脊丈余。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重新进行修葺,使其一度中兴。到了民国期间,大相国寺文物散失,建筑残破,十分萧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对大相国寺进行整修,拨专款修缮了牌楼式山门、钟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藏经楼及两廊等建筑,使相国寺基本保持了宋代的建筑规模和风格。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大相国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85岁高龄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寺院题匾额“大相国寺”。几年来,当地政府协助佛教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建设寺院,使寺院面貌焕然一新,每年迎接国内外游客达50余万人次。

相国寺整体建筑布局为三进大院。一进院主要建筑有钟楼、鼓楼和天王殿。晨钟暮鼓,寓意着国泰民安,祈愿着五谷丰登。在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铜铸巨钟,高约8尺,重约万斤,上铸16个大字:“法轮常转,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每当菊黄霜落之际,钟面上结有一层薄霜,白中透紫,光彩夺目;钟声长鸣,铿锵宏亮,声传百里,被誉为“相国霜钟”,名冠“汴京八景”之首。天王殿亦称接引殿,即接引众生离恶趋善。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和佛教的守护神韦陀菩萨。天王殿两侧侍立着四大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多闻天王、广目天王。四大天王手中的剑、琵琶、伞和织索,合起来即为“风调雨顺”的意思。

二进院的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亦称正殿,是大相国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占地531.77平方米。殿前有大月台,台正中及两侧绕以白石栏杆,望柱上58个石狮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殿高17.48米,重檐歇山,瓦顶和脊兽以黄绿两色琉璃瓦覆盖;斗拱镏金,层层相叠。殿额“大雄宝殿”蓝底金字,悬于两檐之间。大殿正中安奉着释迦牟尼铜像。铜像重4000公斤,高4.3米,连同须弥座和佛光高9米,这在长江以北的寺庙中实属罕见。佛像东首安奉着药师佛,西首是阿弥陀佛,世称三世如来。

三进院的主要建筑是罗汉殿和藏经楼。罗汉殿亦称八角琉璃殿,面积达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历史上该殿曾遭水患,被泥沙淤埋。1980年6月至1981年5月,当地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撬升技术,成功地将罗汉殿整体提高了1.67米(加上淤埋的3公分,实际提高1.70米),在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罗汉殿的回廊里有五百罗汉组成的名曰“释迦牟尼讲经会”的大型群塑。佛殿中心亭里供奉着一位“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这尊佛像是清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766年至公元1767年),一位工匠用一棵千年银杏树,花了58年的时间精雕细刻而成的。遗憾的是,这位工匠并未留下姓名。该像高7米,重2000公斤,四面均有脸有身,好像四个长得一模一样的连体姐妹。更为奇特的是,从她四面肩膀上斜生出无数双玉臂,或28只,或29只为一层,南北两面均为4层,东西两面各有3层。每只手掌中绘有一目,其眼和手共计1028只,故称“千手千眼佛”。该佛像周身贴金,气势庄严,其独特的造像风格极为罕见。该佛像不仅是相国寺的镇寺之宝,也是珍贵的国家文物。

大相国寺的文物珍藏还有许多,如阿思哈碑、空海铜像、针灸铜人、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等。特别是针灸铜人,是1987年根据北宋针灸铜人资料仿制的,以弥补原铜人下落不明的缺憾。这是世界首例针灸铜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传播影响很大。

近年来,大相国寺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已呈现出一派中兴的气象。目前,它不仅已成为河南佛教活动的中心和四众弟子的参拜场所,海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而且已在发展安定团结,加速振兴河南,开展对外友好交流等各个方面,逐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相国寺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它凭借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对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得到整个社会和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查大相国寺的收支情况。经济收入来源:1、信徒的捐献,即宗教负担。2、教外社会各界人士或机构捐赠。3、旅游门票收入。4、教会经营的出版业和广播影视业。5、宗教节日和宗教法事活动。6、教会自己经营或投资的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公寓、办公楼、停车场、工厂、商业公司、股票和债券交易所等。7、政府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8、大相国寺与大相国寺市场的关系(此市场是全国八大小百货市场之一)。9、其他。经济支出方向:1、寺庙重建和扩建。2、寺内文物修缮、维护和管理。3、支持教育事业,包括幼教、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等。4、救灾扶贫,如今年大相国寺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10万元。5、僧人消费。6、翰园碑林建设。7、办宗教学院。8、其他。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相国寺收入来源最主要的方面是门票。据不完全统计,寺院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约为人民币2万元,旺季时高达每天人民币10万元,平均每年门票收入约为人民币800万元。其次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资和信徒的香火钱。除此之外,宗教法事活动也是其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如在1995年建寺1440周年时,邀请上海真禅法师举行大规模的传灯法会。同时,僧人自己出售的一些佛物和纪念品也能给寺院带来一小部分收入。在税收方面,寺院无需向国家上缴税款,属于“自收、自支、自管理”的组织。寺院的经济支出主要是内耗和捐赠两个方面。内耗包括寺院内部建筑的维修、佛乐团和武术班的支出、僧人的工资和补助、寺院内100多国家职工的工资以及一些日常的水电开销等方面。每年寺院要为受灾地区和贫困学生捐款达70至80万元人民币,例行的下乡扶贫花费约100万元人民币。此外,寺院在对外接待和交流方面也需要一大笔支出,如每年在政府接待等方面就要损失约200万元人民币,并上缴宗教局10万元人民币。同时,寺院举办的一些佛事活动也是经济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看,大相国寺的所有收入归财务科统一分配(300万元以下的支出可由兼院负责分配),每年的节余到年底所剩不多,基本上处于收支平衡状态。

由此可见,开封大相国寺对开封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贡献是不可取代的。寺院为国家解决了100多名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些职工多从事看守大殿和清洁卫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大相国寺作为一处旅游景观,对开封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寺院所倡导的“五戒十善” 、“五讲四美”促进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对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佛教,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其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寺院经济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佛教明显地适应了这种改革的浪潮,并积极投身于这一历史性的伟大事业中间。特别是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各地的佛教寺院,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经济的重点地区,像禅宗的祖庭少林寺,一座寺院可以养活一个县的现象在中国旅游经济活动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佛教的寺院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代寺院经济的发展,既是对佛教祖训"农禅并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佛教在当代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在21世纪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佛教的寺院经济实力仍然会不断地增大,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然而,社会各界对佛教的这种自养状况还并不是很了解。现在的形势,不仅仅是一个“以寺养寺”的问题,而是佛教寺院的一场深刻的宗教改革问题。它已经是以“寺院经济”的形式出现在社会,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佛教的自养状况有利于进一步透视当代中国宗教的经济状况及其经济功能,并可以通过历史地比较总结出宗教经济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宗教观念“归根结底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因此,对宗教经济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政府科学合理地引导宗教事业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另一方面,宗教既属于人们的思想信仰问题,又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宗教的心理调节和社会调节功能、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作用、教义的解释和宗教道德中某些内容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宗教内部成员和派别的社会合作与互助对维护政治稳定的积极作用以及本国宗教与外国宗教的密切联系和影响等等因素都对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宗教经济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经济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人间关怀是建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质之一,而宗教经济是人间关怀的基础。因此,宗教界的稳定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

学术论文

关于佛教自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大相国寺自养状况为例

内容提要:自养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方针的物质基础,是切实加强宗教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笔者对河南省开封市大相国寺的自养状况进行的实践调查写成。以大相国寺的自养状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佛教自养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依据、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作用,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 词:佛教自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将长期存在。如何解决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宗教自养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宗教自养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纵观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佛教,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其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寺院经济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佛教明显地适应了这种改革的浪潮,并积极投身于这一历史性的伟大事业中间。特别是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各地佛教寺院,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经济的重点地区。一座寺院可以养活一个县的现象在中国旅游经济活动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佛教的寺院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佛教自身来说,佛教的自养经济之所以能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识应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根据。

第一,宗教自养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功能。宗教自养与一般经济活动不同,它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始终以实现自养为宗旨,而不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宗旨;二是具有突出的公益性特点,而不是功利主义的。大相国寺自养形式主要是三种,一是大相国寺的门票收入,二是举办公益慈善性质的法事活动收入,三是企业个人的捐赠收入。前两种自养形式主要是为信教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特别是扶助弱势群体,体现佛教扶危济困的宗旨。第三种收入完全依靠信徒的自觉和其经济收入水平。寺院完全被动接受而已。佛教自养的公益性统一了信徒与不信徒,寺院与国家,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成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相识应的基石。

第二,佛教教义中的慈悲观、布施观、和平观是其与社会主义相识应的更本保障。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佛教人溺己溺的慈悲精神出发,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自己的双手,或给予救济或给予鼓励或给予制止。佛教的大小乘都提倡慈悲,尤其是大乘更以慈悲济世为己任。〈华严经·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一大悲水浇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华果”。慈悲心是佛教自养活动的精神根基,而布施则是佛教自养实践的突破点,也是慈悲心的行动表现方式之一。菩萨的六度之中,布施第一。〈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在文化多元,结构多变,形式多样的当今世界,佛教从缘起论的核心思想诸法无我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开展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有利于化解人类思想矛盾,斗争冲突,暴力恐怖等行径。实现人类永久的和平。开封市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能和谐相处,以大相国寺为首的开封佛协功不可没。佛教的和平观是自养活动能与爱国爱教、维护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政治方向相一致的保证。

第三,宗教与社会主义相识应是宗教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宗教只有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得以生存并相应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佛教面临着全新的社会环境,佛教各寺院积极探索如何整合和运用自身资源,进一步开拓自养渠道,不断改善和推进自养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充分展示了佛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土壤之中的生命力。

建国初期,在政府的扶持下,佛教自养是为了从经济上彻底摆脱外国势力对中国教会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自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佛教百废待兴。此时的自养活动对于维持佛教的健康发展,减轻国家和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佛教面临着全新的社会环境,自养活动被赋予新的内容,成为佛教服务社会,利益人群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成为参与改革开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

以大相国寺为例,开封大相国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声名显赫的佛教圣地,素有“大相国寺天下雄”之称。千余年来,大相国寺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宏伟的建筑规模而闻名中外。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大相国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几年来,当地政府协助佛教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建设寺院,使寺院面貌涣然一新,每年迎接国内外游客达50余万人次。平均每天寺院门票收入近2万元,在春节、十一、五一等重大节假日更是高达10多万每天。单门票收入一项,大相国寺平均每年进帐800多万,成为大相国寺的主要经济来源。

出门票外,举办宗教活动也是大相国寺重要的收入来源。大相国寺除每年9月份举办全国佛教界例行的水陆法会外,还以国内外关系人来和平与发展的时政大事以及本寺发生的大事为契机,开展大法会。如1993年4月由新加坡灵山寺恒常法师赠送的佛祖真身舍利安奉于大相国寺。是日,有真禅主法,在大相国寺启建为时七天的祈祷世界和平水陆空吉祥大法会,有来自美国、香港、台湾及国内各地的法师、居士千余人参加。(〈大相国寺传灯要略〉)

另外,企业和个人的捐资、香火钱以及寺内法物流通处的盈利也是大相国寺经济收入来源。总的来说,大相国寺年收入在800-900万左右。不仅达到“以寺养寺”的目标,而且有大量资金富余。

大相国寺的经济支出包括自我消耗和对外支出两大部分。自我消耗包括满足僧人基本生活的日常开销、水电维修等内耗、僧人评级发补助(180-200元/僧/月)、佛事活动费用、对外接待费用(每年接待政府等单位所耗近200多万)以及国家职工工资(因历史原因遗留在寺中的120多名国家职工工资全额、福利一半由大相国寺支付)。对外支出则主要是:上缴宗教局10万/年、每年向灾区及贫困大学生捐款70-80万、例行下乡扶贫约100多万以及免费向社会捐赠书籍所用。所有收支由大相国寺财务科统一分配,300万一下可由监院分配。

大相国寺自1992年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交由僧人管理,经过13年运作,基本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受到国务院宗教局和中国佛协的赞扬。

大相国寺自养工作的成功开展对开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旅游业是开封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大相国寺发挥其宗教特色和文化优势,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观光,与开封铁塔、包公祠等景区一同打造了开封市的旅游品牌群。第二,供养了120多名国家职工为市政府减轻了很大的财政负担。从开封解放到1992年,大相国寺整体或部分被改为人民教育馆、文化馆、青年宫、商用房、剧场等政府单位。92年重新作为佛教场所开放时,原在寺中工作的120多名国家职工按只出不进原则由大相国寺供养。第三,大相国寺的成功自养很好地协调了寺院与外界的关系,避免寺院与附近群众的矛盾冲突,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第四,大相国寺弘扬佛法、倡导慈悲济世,遵行五戒十善,对开封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贡献。第五,大相国寺每年捐赠几百万用于扶贫救灾和公益慈善事业,功德无量。第六,大相国寺与日本京都相国寺结为姊妹寺院,与韩日等亚洲甚至欧美国家有良好的交流,是开封市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以大相国寺的自养现状展望未来。21世纪寺院经济的增强,势必还会引起宗教自身的变化.强有力的寺院经济实力和它对国家经济与地方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本身就有增强佛教界自身地位的作用,佛教的生存空间和实力,以及社会地位都会得到明显地改善,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增大,这对佛教来讲是一件好事.由于有了经济实力,佛教的社会功能也回进一步加强,佛教界过去一直存在的慈悲救世的优良传统,行使慈善事业的公益活动也会更加活跃,近年俩佛教界赈灾办学,捐款助人的善事从没中断,在21世纪时,这种行善的义举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佛教对社会稳定,为国家排忧解难做出的贡献也将日益发挥,佛教界的佛教教育与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佛学院培养的学僧和人才边部在各个寺院,僧侣的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学术研究和佛教文化事业也会得到加强,教内的研究将会成为佛学研究的又一支重要的力量.

大相国寺自养状况是佛教界乃至中国宗教界自养现状的一个缩影。由大相国寺自养可以看到中国宗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宗教自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养收入资金流向急需引导和规范。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收入应该怎样分配?目前各地的做法是用来维修宗教活动场所和扶贫救灾。有的地方甚至用来大规模扩建宗教活动场所。大相国寺每年用于公益事业和扶贫救灾的资金多达200多万,但这种支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缺点。

二是宗教自养工作缺乏相应的完善的法制规范。部分宗教团体自成一体的传统管理方式游离于国家法制之外,存在不协调性。

三是宗教自养的收支情况透明度低。信教群众、财税部门和政府宗教工作部门对其监督力度小。

四是�

地址:中国 武汉 珞珈山 邮编:430072 版权所有 © 2013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教师登陆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