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  >  信息发布

哲学学院孙劲松教授给研究生做“禅宗的丛林制度”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12-14

    2016年11月15日下午六点半,孙劲松教授在哲学学院小报告厅开讲 “禅宗的丛林制度”讲座。正值武汉大学哲学学科重建六十周年,禅学社成立两周年,特举办此次讲座作为第二期“博士生导师论坛”系列活动。在讲座中,孙老师妙语连珠,活跃气氛之余也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孙老师开篇介绍了讲座主题的历史缘起,着重解释了“丛林”的起源。“丛林”是从梵语意译过来的,在《大智度论》中有过记载:“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 “丛林”本义为茂密的树林,其引申义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通常特指禅宗寺院。

    首先,孙老师透过讲解唐代的宗教管理制度的特点,带我们感性地了解佛教兴盛时期的状况。

第一个特点是“政主教从”,表现为政治对宗教进行限制。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出家人不需要傜役,导致国家兵力流失;二是民众乐善好施导致部分僧人腐化;三是出家没有限制,僧人鱼龙混杂。古代皇权至上,对宗教开始进行限制,唐高祖就颁诏要求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皆废除。

    第二个特点是“试经度僧”,表现为政府对僧人进行管理。僧人只有通过对佛教经典的考核后,才能合法剃度出家。这一制度拣选了深谙禅学义理的出家人,解决了宗教“鱼龙混杂”的情况。“试经度僧”帮助了宗教团体清理门户,建立规矩;同时也导致六祖慧能大师被拒之门外,真正有悟性却不识字的,导致无法被授予“度牒”,合法出家。

    第三个特点是“度牒戒牒”,表现为管理制度的变化。通过“试经”考核后由政府授予“度牒”,而出家受戒时授予“戒牒”,只有同时具备度牒和戒牒才是合法的僧人。而一些无法通过“试经”的人,要么无法成为合法僧人,要么勾结官府、购买“度牒”,“合法”出家,金钱介入以后鱼龙混杂的问题没有解决,对有悟性的僧人多加限制,导致了佛教发展出现了瓶颈。

    佛教出现了这些问题后,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建设具有禅宗特色的丛林制度,即“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

    马祖道一是唐代著名的禅师,凭借胆略和远见,突破了唐代僵化的寺院管理制度。第一步是寄居的南岳般若寺迁移到福建建阳、江西临川,跳出必须依附官办寺院的旧制,独立建设有禅宗特色的丛林,但屡受限制。第二步是迁至赣州,得到地方官员的支持,建立非官方禅宗道场并长期传法。第三步是入住洪州的官办寺院,依禅宗教育主旨改革并建立多处不同规模的弘法道场。

    百丈怀海则是马祖的弟子,他在马祖道一开创的丛林制度上制定了一系列的严密的寺院管理体系,史称“百丈清规”。包括一是共同劳动的“普请”制度,强调农禅并重,以身作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二是财务公开的“日单、旬单”与“岁计”制度,召集相关人员核算财务收支情况。三是主持离任与去世的财务审计制度,离任清点公私财物,辞世则将私人财物可“估唱”等处理。四是惩前毖后的“肃众”制度,设“维那”一职,当僧人发生不合律法行为时候,轻则罚钱、罚香、罚油,重则捶摈、体罚、开除。这套严密的寺院管理制度,起到了“不污清众,不毁僧形,不扰公门,不泄于外”的效果。

    最后,在讲座结束后的观众提问、互动环节中,孙老师就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整场讲座因为老师幽默的话语和生动的例子,我们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益良多,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了这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哲学学院 王光洁、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