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熊进:为人为学足楷模
  • ——追忆陶公二三事

    惊悉先生仙逝,犹似晴天霹雳,心情沉痛之至!先生家学有自,幼承庭教,于旧学西知奠定深厚基础,浸润日久均达极深极精造诣,同辈学人中实不多见。先生为人为学宗师气象素为学界称颂:其为学也,博大精臻透辟,析理辩难、开山立宗;其为人也,宽闳平和温润,好义公允、泽被后学。本来对于先生为人为学,后辈末学小子根本没有资格置喙,但是近水楼台通过与先生不多的近距离交往接触,却深深体会感受到先生的为人为学的无穷魅力,从中获益良多,此际回想仍如沐春风,然今先生却已遽归道山,不禁又思之怆然……

    与先生近距离接触主要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给先生家里送一些图书资料,还有就是先生出席学院、学科点活动做一些学术报告和考题答辩的即席讲话,再有就是非常荣幸先生出席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后还有机会一道参加我们答谢宴,近身体会先生人格魅力。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先生年事已高,学院、学科点很多时候如无必要就不烦劳他老人家,但是很多时候又有一些图书资料等需要送达让他老人家知悉,于是就会经常分派一些任务让我们这些硕士博士跑跑腿,送到先生家。对我们学生来讲,这其实是一次很好的接触见识一代宗师的绝好机会,而这些我们几乎都是抢着来干的。我有幸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去过几次先生当时在人防隧道旁的家。一般程序是这样的:接到任务后还需要自己择时联系先生约定到送达的时间,然后按时送到。电话中先生都是彬彬有礼,客气异常,待到按门铃进门,先生必到门口候迎,然后邀进门内,接过所送图书资料后即一杯热水双手奉上,热情让坐寒暄,而太师母吴老师则总是在旁侧笑意盈盈地招呼嘘寒问暖……次次如此,先生不以小子青年为慢,其热情有礼数有风范若斯,即便对先生为人为学一无所知,想必一经接触也要为之心折不已呵!更有一次顺道斗胆向先生乞赐向往已久的他老人家一生学术精义的文集巨册,先生慨然允之,并郑重题签!我当即感念不已,要知道文集可以在书店购得,而先生书法高格已臻专业书法家造诣,所谓文集可购而先生墨宝难求啊。所以,此本文集我格外宝重之,时时翻阅,一方面吸取先生学术思想之精义,特别有相关思考而不能决时,翻阅文集必有收获;另一方面,更是翻阅时时时回味当初先生赠书题字时的暖人场景,走笔至此先生宽厚慈祥面容又浮上心头,不禁泪目……

    第二种情况虽然先生年高,但是对于学院、学科点的一些学术活动邀约向来是有求必应的,能出席必定会出席的。在珞珈山六年,大大小小的有先生出席作报告即席讲话的的各类讲话,我大概参加了十数场,每一次聆听我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通常都会解决一些我思考了好久而又茫然的问题变得异常清晰。先生用非常平时又透着幽默感的话语往往都能删繁就简抓住问题的关键,一下子没头绪就变得纲举目张,一下子纵说纷纭就变得心服口服……我这里只简单谈一下先生简论文风学风的问题,记得当时是一次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最后由先生总结即席讲话。先生讲了不少问题,对我特别触动的是他讲的对学生包容和踏实的文风问题。凡是参加博士开题报告会的都知道,这肯定是一场导师们火力十足的“批斗会”,所以我们学生们都是私下互相打气、要有充分思想准备的“硬上”来接受批判!最惨的是时候,一篇开题报告会从最大的主题、立意、思路、框架大纲等到最小的标点、用词、语法、参考文献等都要受到劈头盖脸的批评乃至否定,因为老师们知道与其等到论文要成型时再提意见那是积重难返,还不如在刚着手时把意见提够提透时事半功倍。其实我们学生明白,老师们并不是针对学生个人,都是本着学术的热忱对学术负责对学生负责,问题提的越多越深刻就对我们随后的论文写作完成越有好处。我的授业恩师汪老师和何老师尤其严格,我们学生私下都对这两位老师有点怵。果不其然,汪何两师在此次开题会上风格如旧,我们一同开题的好几个同学都被批的垂头丧气,虽然明白老师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大家都是成年人,好几个同学都是教授副教授还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被这个样子批评可谓前所,未有,脸上多少有点不好看。幸亏最后先生总结即席发言,之前老先生都是一直静静在听在认真地用笔写写划划做记录,未发一言。最后先生开腔,先逐一精到地对几位同学的开题的可能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问题不足清晰地进行了点拨,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而又心悦诚服。讲完后,先生又特别强调说,我们老师要对学生要多包容,要对学生的学术思想观点多包容、多鼓励,批评当然需要,但是批评相对容易所以更需要包容,因为做博士论文往往是在开辟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老师们也未对此必涉猎很多,多鼓励多包容,学生们才更有可能做出来做出成绩嘛!说完,先生莞尔一笑,整个开题会的氛围立刻轻松起来,学生们的心情也好起来了。接着,先生说了现在学界研究的文风表达问题,指出有些人为文艰涩,甚至片面地追求以艰涩为精深辞藻炫技,包括这次开题有些同学亦有此苗头。先生说哲学学科自身学科特性,有些研究确实有词语门槛,与其他学科比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辨性,但是哲学学科为文为学依然是通达为上,因为最终这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需要互相沟通交流。现在啊,总体上,中年老年学者经常反映说看不懂年青学者的文章,因为年轻人的研究视域更宽广,新词新术语更多,客观上存在这个问题,但是有些年轻人却片面追求艰涩自炫,这就不可取了。接着,先生又幽默地说道,其实啊别说我们这些老人有时候看不懂这些年轻人的东西,就有年轻人跟我说其实他们年轻人很多也互相看不懂。如果大家都不懂,怎么交流?学科怎么发展?这一句把大家都逗乐了,大家就在这种欢快氛围中受教良多。包括汪何两师在内等出席老师其实都是先生学生中杰出代表,赓续了先生的诸多优良传统!后来我才慢慢体会感受到先生的宽宏阔大,先生是以自身言行为标高,时时潜移默化地教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如何为人、为人师、为学为文……

    第三种情况对我而言最幸运也是与先生最亲近的。因为有与先生指导的博士生一起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以我的毕业答辩先生参加了,这是我一辈子都幸运自豪的事!先生全然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依然全程参加了我们一整天的毕业答辩,一天下来,时时可闻先生卓见,兴致不减,而且丝毫未见先生倦容!说实话我们年轻人一整天绷紧神经集中注意力都有点吃不消。而且,不顾一整天的劳累,还特地出席了晚上我们几个毕业生的答谢宴,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与先生同席,得以近距离地聆听先生诸多妙论隽语,体会先生平素相对庄重威严而略不一样的风采。因为年高德劭,见多识广,先生在座必定是言谈的中心,加上当天的答辩都顺利通过,大家心情也比较放松,所以言谈较为放开随意,先生时不时会冒出一些金句和幽默语,逗得大家笑声阵阵,满座欢然,师生其乐融融……不知怎么的,大家就聊到了文革,聊到先生当年的那些受迫害的苦难岁月,先生还具体讲到了某人某事构陷迫害了自己。先生讲时,我还特意观察了他,按说提及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很多人都会情绪有波动,但是我发现先生始终镇定自若,表情语气没有任何波动,就像是在诉说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样!当时,我还不知深浅地特意问先生,后来那些陷害您的人呢?他们怎么样了?大家怎么相处?先生淡淡一笑,说那些人很多就是当年身边的同事熟人,后来文革结束了,很多人还是照样是同事熟人,而且哟,很多人我后来还力所能及的帮助了他们不少呢!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八九十年代先生掌武大院校行政、学术领导经年,相信很多时候比当年陷害先生的人更有资格能力来回敬报复他们,但是这样就不是先生之为先生了,而是不计前嫌、以德报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足见先生人品德性境界之高!

    先生已逝,而先生之风永存,为人为学永为后学铭念!哲人其萎,先生千古!

    晚辈末学南方医大马院副教授熊进广州泣撰

    2020年5月25日星期一

    勉力撰挽先生联一幅:

    七十载哲海探求,开山立宗,更有诗词可颂,书法高格,洵为一代大师人中麒麟

    终其生品行洪范,气象阔大,良能提携后学,桃李天下,足见当今名家德臻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