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郭继海:人已远行 神留心间
  • ——深切缅怀陶师德麟教授

    惊闻陶师德麟教授逝世的噩耗,先是难以相信,继而悲痛不已。二十六日下午到殡仪馆跪拜先生。看到先生静静躺在那儿,平和安详。先生真的休息了,远去了。而我在回家的路上,居然走错了道,车子开到汉阳之后才折返。

    从拜入门墙开始,不断学习先生的文章,领会先生的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感受先生对学生的慈爱,对学生的宽厚,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在先生的指导下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阶段应当是我学习最刻苦的时段,也是向先生请教最频繁的阶段,一遇到困难就跑到先生家里去。先生主要是诱导我自己想,自己说,把理想通,把话说圆。从先生家出来之后,赶紧把自己的所想、所说写下来。有时自己也吃惊,为什么自己突然能有些想法,能说出一些话。冷静后才明白:是先生诱导的结果。我的一些想法,先生并非都百分百认同。遇到这种情况,先生就不停列举事例,各种各样的事例,让我解释。我则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傻蛮劲一直按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先生则静静的听。

    后来,在庆贺先生八十寿辰之际,我又重新系统学习了先生在真理问题方面的系列文章,并大胆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了概括或说明。没想到,却得到了先生的夸赞,称:三十多年来还没有人“如此系统而又如此精细地分析过我在真理问题上做的那么一点工作,把意义揭示得如此清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读了你的文章不禁在脑海里冒出这句话。”读到先生的电子邮件,不禁满眼泪花。

    但是,现在,再也不能当面向先生请教了,再也收不到先生的邮件或信函了,再也读不到先生的新著了,再也不能直接感受到先生的关爱了。怎能不让人悲痛!

    陶师人虽远去了,但他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方法,逻辑与情感兼胜的言语将长留学生心间。作为哲学家,始终关注现实,研究时代的方法,冲破“凡是”牢笼,力证实践标准的系列振聋发聩的文章,研究先师李达、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方法或原则的系列文章,将长留学者、理论家心间,成为社会鲜活的理论资源。

    痛悼先师,缅怀理论家的最好方式可能是传承其精神并不断光大。

    纸短情长,词拙意真。愿这几行不成样子的文字追随先生远行!

    学生郭继海泣拜

    2020年5月27日夜

    郭继海: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