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纪华传来我院开展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6-05

本网讯(通讯员刘佳源)5月3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纪华传在哲学学院B107报告厅作题为“历史·文献·思想——禅宗的法脉传承与禅法思想演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孙劲松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黄燕强副教授等30余位院内外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国学院院长孙劲松教授

讲座伊始,纪华传研究员指出禅宗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从思想基础、实践方法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理解。他指出,禅宗思想的核心根基由“般若”思想和心性论两个方面构成。“般若”是“中道”和“圆融”的大乘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分别指向不离世间的修行态度与“色空不二”,亦即主张现象与空性圆融无碍的思想,后者在实践上指向不妄求、不执著的践行态度。与般若相互支撑的是心性论,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大乘起信论》中“一心开二门”的学说。心分为“真心”与“妄心”:前者为妙明清净之本心,也即佛性的真正体现,众生皆具此佛性,与佛无二;后者则是见闻觉知与思维等意识活动。进而,他特别强调,不同禅宗宗派间在思想本质上并无根本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于教育方法和禅修方式的不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纪华传

随后,纪华传研究员结合上述观点,梳理了禅宗的发展脉络与禅法实践的演变进程。首先,魏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早期,小乘禅法盛极一时,奠定了后来不同大乘佛教宗派的思想基础。这类小乘禅法体现禅学中国化的一大特点,即“从禅出教”:大乘各宗创立者往往以“禅师”自居,从调和身心健康的禅修入手,依据佛教经典构建自身思想框架。同时,早期禅师对印度禅学内容涉猎极少,反而大量借用老庄之学进行诠释,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学解读。进而,在“如来禅”的阶段,从达摩至弘忍的禅法核心在于“藉教悟宗”:将《楞伽经》等佛教经典视为印证开悟的标准,仍然运用小乘禅法的内容,但以大乘思想作为基础指导修行。六祖慧能之后,“祖师禅”成为主流,其主要形式是机锋棒喝和公案,其特点在于十六字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从此发生根本性变化:修行不再局限于个人体悟与禅法修行,而演化为师徒之间的机锋问答、启迪勘验;形成行脚参学的禅风;公案成为实质上的“经典”,也成为后来“文字禅”与“看话禅”的修行依据。“文字禅”兴起于两宋之时,即通过语言文字形式解释公案,乃至于对公案本身的回答进行修正。这尤以《碧岩录》为代表,其不仅记载公案,还附以详尽注解,可被视为文字禅的巅峰与终结。“看话禅”则兴起于南宋以后,是大慧宗杲有感于《碧岩录》导致的弊端所倡,强调对于公案话头本身的参究。

进而,纪华传研究员系统梳理了禅宗两大主要宗派——曹洞宗与临济宗的法脉、源流与禅风特色。曹洞宗以石头希迁为源头,其后洞山良价与曹山本寂提出“五位君臣”思想,标志该宗派的建立。其发展的特点可谓“不绝如缕”,虽没有特别兴盛,亦不至于衰落至断绝的地步,北传曹洞为后世曹洞宗的主脉,南传曹洞则发展到日本。曹洞禅风重视义理,思想较为深奥,石头希迁便深受华严理事关系思想和《周易》的影响,被称为“真金铺”。此外,如曹洞宗对离卦与火的重视,既与易学相关,也基于六祖强调的“明暗”而来,并在后来启发和融入“五位君臣”的思想。临济宗以青原行思为源头,从石霜楚圆始盛,后分黄龙与杨岐二派,至明末又有密云圆悟与磬山圆修二系。借由临济宗脉络的梳理,纪华传研究员以“看话禅”的起源问题为例呈现禅宗研究的范例。历史上以黄檗希运指导弟子参究赵州禅师的公案为“看话禅”成立的标志,但可从三方面进行商榷:一是从历史上看,黄檗希运与赵州从谂虽为同代人,但赵州从谂成名较晚,其公案多为晚年事迹,二者亦缺乏交流的确证;二是从文献上看,相关记载始于明代刊刻的《大藏经》,则或为后人附会;三是从思想发展上看,“看话禅”的成立以公案的流行为前提,而黄檗时公案方才开始流行,更不必说以此指导弟子。纪华传研究员由此对应于本讲座的标题,提示禅宗研究应重视历史、文献与思想三方面的实证及其互动。

讲座现场

在讲座最后,孙劲松教授作简要总结并高度评价纪华传研究员对禅宗法脉和思想演变的梳理。他指出,讲座不仅在思想史与文本研究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在历史细节上的考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摄影:刘佳源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