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黄菲)6月2日,围绕“衰老、养老和告别”这一主题,哲学学院跨学科工作坊邀请泰康集团和多位专业学者开展研讨。学院党委书记卢昌宁致开幕词。卢昌宁指出,哲学学院提倡跨学科研究,老年时代的到来,是一个巨大挑战,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家围绕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从多学科视角进行讨论,有助于解决这个挑战。
工作坊由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勇主持,泰康珞珈研究院院长郭明磊、护理学院顾耀华、社会学院陈昫、哲学学院系李杰、葛四友等进行了主旨报告发言。
郭明磊从企业角度为养老问题提供商业回答。泰康保险集团采用医疗、养老和保险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既解决养老服务背后的巨大成本问题,又能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他着重介绍了“医养融合”的概念,既是医院,又是社区,提供专业的医学和社会服务,切实保障老人身心需求。
顾耀华提出,老年研究分别涉及医学概念“衰弱”和社会学概念的“照护”,前者主要关心个体在生理机能的衰老,后者主要关心老年群体在精神层面的善终问题。她表示,在当下的养老环境中,护理是将衰老和善终联系起来的桥梁,护理人员作为与老年人联系最多的职业群体,既应具备充足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也要有良好的人文思维和实践,主动参与养老体系规划,促进前沿技术的开发转化和人群资源的配置利用。
陈昫研究的是养老服务的前沿态势。他不赞同将人口老龄化视为“问题”,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种自然趋势,老年人口的增加是社会健康运行的必然,真正成为问题的是处理这一趋势的不恰当手段。他主要介绍了关于养老服务的文化转型的思想,曾经的主流观点认为步入老年是一个安养幸福的阶段,但如今转变为老年人口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呈现出从“延年益寿”(adding years to life)到“高质高寿”(adding life to years)的转变。
李杰讨论了临终告别问题。她引用《最好的告别》一书,认为生命的最终目的是好好地活到终了。她介绍预立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该计划强调个体能够自主决定未来医护和互利的目标和偏好,与家庭和医疗保健提供者讨论目标和偏好,并在适当时记录和审查。她从个人经验和团队研究成果出发,发现一般而言家庭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对养老计划越不积极。在中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下,她反思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医疗资源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传播ACP理念的工作或许存在本土化需要。
葛四友提出养老问题的解决应转变模式,从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无限责任的反哺模式,转化为父母尽义务抚养子女,在子女成年后则义务消失,而子女又关注自身下一代成长,父母一辈则主要靠个人自己的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制度解决的接力模式。他总结尽孝出于道德、出于感恩、免于指责和继承财产等四种动机,认为接力模式靠社会保障与保险,不依赖子女任意的孝顺动机,而依靠国家层面的保障是更现实的,取消传统孝道捆绑后的自愿养老不仅不会损害亲情价值,还具备更强的道德价值。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在场听众就如何探索社区养老模式,以及我们应该将尊老动机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等问题与学者们进行了交流研讨。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