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祝贺!我院5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8-01

本网讯(通讯员邓莉萍)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全国共有1496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我院在本次评选中获著作论文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中李建华教授著作《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邹元江教授著作《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汪信砚教授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与方法》分别获得著作论文奖二等奖;何萍教授论文《资本自我否定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基于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问题》、葛四友教授著作《分配正义新论:人道与公平》分别获得著作论文奖三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始设于1995年,是教育部为表彰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设立的奖项,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展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就,推动高校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上迈出更大步伐。


获奖成果简介:

获奖名称: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

获奖作者:李建华

成果简介:

该著作在严格区分“道德”与“伦理”的基础上,以“道德存在—道德价值—道德内化—道德外释—道德演化”为主线,层层递进,析理立论,同时通过与伦理学、美德论等诸理论进行类型学比较,试图构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道德学,这是构建自主性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的一种大胆尝试。该著对人们重新认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人所特有的内在价值,推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原创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如果以此为前提,则意味着对传统伦理学知识体系的重新认识也将成为必要,甚至可能产生新的伦理学研究范式。

获奖人简介:

李建华,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道德心理学、政治哲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等研究,主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130多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转载、摘要,出版著作4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40多项。



获奖名称: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

获奖作者:邹元江

成果简介:

《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一系列专题的研究,分别叙述了梅兰芳对谭鑫培创新精神的继承和超过、梅兰芳排演“时装新戏”的历史反思、梅兰芳访日访美访苏的世界意义及日美苏等对梅兰芳表演美学解释的多重视野、梅兰芳身体表演美学建构的文人旨趣、梅兰芳的“表情”与“京剧精神”、对梅兰芳京剧演技现代性的反思、票友族裙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创新”的关系、梅兰芳尝试拍摄戏曲电影的问题、梅兰芳对昆曲审美趣味的偏离、对梅兰芳表演剧目转圜的反思、梅兰芳具身与非具身性戏曲传授实践问题、“文化遗产”形态与“梅兰芳的价值”、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应该传承什么等,深入探讨了梅兰芳通过一出出剧目的编攒、上演,对传统的戏曲观念加以变革的方向并影响了整个戏曲未来发展的历史功绩。提出在当代的理论视野下,深度阐释、发掘和构建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利于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的精粹。

作者简介:

邹元江,男,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兼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兼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美学、戏剧美学研究。出版了《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昆剧百年薪火传承传播研究》《戏剧“怎是”讲演录》《行走在审美与艺术之途》等专著八部,其中《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一书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一书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意象与非对象化》一书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汤显祖新论》一书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和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项。曾应邀到德、日、法、英、美等国十余所大学讲学。在法国《Revue d’Histoire du théâtre》、日本《演剧研究》、中国台湾《哲学与文化》,国内《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了220余篇论文,其中A&HCI和CSSCI期刊130余篇。曾应邀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几十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作学术报告170余场。



获奖名称: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与方法

获奖作者:汪信砚

成果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与方法》全书350千字。该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本身有着诸多的理论维度: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和中国哲学的现代传统;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重建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方案;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对中国道路的哲学探索;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研究范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方法论意蕴的问题。几乎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每一个理论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要深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理论支持,必须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作者简介:

汪信砚,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第七届、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副秘书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等职务,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在海内外出版著作和教材2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8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40多项。



获奖名称: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三等奖

成果名称资本自我否定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基于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问题

获奖作者:何萍

成果简介:

罗莎·卢森堡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及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传统,通过考察帝国主义时代资本积累的特点及其与全球资本危机之间的关系,创立了资本自我否定的辩证法。资本自我否定的辩证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解答帝国主义时代的新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历史辩证法形态。这一辩证法从资本积累的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对我们认识和分析2007—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及之后的世界历史走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要求我们联系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历史的新变化,创造21世纪的资本自我否定的辩证法。这一新的历史辩证法就是,以资本积累为主线,在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考察一个世纪以来的垄断与反垄断、霸权与反霸权、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斗争,建构起洞见世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多元性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新的历史辩证法的建构上,中国道路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经验原型。

作者简介:

何萍,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罗莎·卢森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出版著作20余部,在海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多项,获中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及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多项,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获奖名称: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三等奖

成果名称:分配正义新论:人道与公平

获奖作者:葛四友

成果简介:

当今的分配正义理论主要是义务论的。这种义务论分配正义理论一方面或多或少受到康德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某种性和不妥协性,无法纳入现实人性的限制;另一方面其证成又或多或少诉诸日常道德直觉,需要纳入现实人性带来的某方面的限制。由此,这种义务论分配正义理论总是面临这样那样的动机困境。本书从后果主义出发论证分配正义,认为后果主义分配正义具有考虑结果的本性,故而可以把现实人性的限制明朗化、具体化。在此认识基础上,本书形成了一种新的分配正义理论:既包含立足利他心的人道成分(人们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又包含立足自利心的公平成分(人们的所得与贡献应该大致匹配)。自我所有权、私有财产权、自由交易权等的证成整体性地有赖于此,对自由、平等、公平等概念的融贯理解也有赖于此。

作者简介:

葛四友,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规范伦理学与现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兴趣领域为元伦理学与法哲学,主要研究制度正义,特别正义、人性与运气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研究帕菲特的道德哲学思想和正义的理想理论与非理想理论。在《哲学研究》、《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有20来篇学术论文,著有《正义与运气》、《分配正义新论:人道与公平》,译(合译)有《运气均等主义》、《合理性的本质》、《公共领域中的伦理学》、《伦理学与法治》、《论重要之事》。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