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师沙龙活动 | 弘毅博士后李寒冰老师作题为“人何以‘畅活’——朱利安跨文化哲学中的存在论重构”的报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6-10

本网讯(通讯员 罗新烨)6月5日中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第26次教师午餐会研讨会在振华楼哲学学院B107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美学教研室弘毅博士后李寒冰老师作题为“人何以‘畅活’——朱利安跨文化哲学中的存在论重构”的报告,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副教授主持。

贺念副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李寒冰老师首先介绍了“畅活(Ex-ister)”概念在法国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畅活”即畅然而活,这一模式既是介于存有论哲学与生活思想的“之间”,也是介于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思想的“之间”。在跨文化哲学的方法论层面上,朱利安强调“间距(écart)”而非“差异”的概念,即拉开中西思想之间的距离,而非简单地通过比较得出差异,从而为新思想生成打开空间。

李寒冰老师主讲

李寒冰老师接着提出,朱利安的思想体系得益于来自西方与中国传统两方面的思想资源:其在西方思想中继承了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的存在论哲学,而在中国思想中接纳了来自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资源。不同于学界的既定印象,朱利安的中国研究始于鲁迅,浸染于孔、孟、王夫之的儒家思想,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的“逍遥”、“养生”思想。从中国思想中,朱利安总结出了“生活”的问题,这与西方对“存在”问题的重视不同:“存在”问题的核心是对意义的探究,而“生活”却是哲学思考所难以触及的。这与中国语言的特性有关,汉语更容易让人抵达一种未被语言割裂、区分的未分化状态,即“道”这样一种“未分化基底(Fonds indifférencié)”。

随后,李寒冰老师以“去-相合(dé-coïncidence)”的概念总结了“畅活哲学”体系的根本机制与伦理要求,即“去除(两者之间的)相叠-重合(相合)”。这一概念借鉴自海德格尔对真理符合论的批判,反思了自巴门尼德以来西方思想中的符合论传统。“去-相合”强调脱离、拆解,强调某种能产生张力的间距,凸显出了一致性的缺乏与相合的不可能性。这种思考模式下,对生命存在的理解不再是将其视为某种“创新”,亦即对某种界限的打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归”,亦即回复到生命之本然,这种回复是默默进行的,没有夹杂痛苦的震颤,只呈现为一种畅然与平淡。

在结论部分,李寒冰老师将朱利安的“畅活哲学”作为他解决现代性危机下西方“存在”问题的新答案,这一模式展示给人们一幅充满希望的人类生存图景,流露了朱利安本人对“人”自身力量的高度信任与赞扬。

报告结束后,郝长墀、杨云飞、王咏诗、贺念等多位老师在自由讨论阶段围绕诸如“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意图”、“‘畅活’概念在西方思想语境下得到直接理解的可能性”、“朱利安哲学体系在西方学界的接受度”、“列维纳斯‘外部性’概念的演进”、“‘畅活’与亚里士多德的‘繁荣状态’之间的关系”、“‘畅活’与当代伦理学语境之间的差距”、“朱利安思想对西方传统中‘同一与差异’模式的突破”等多方面议题,进行了切中肯綮的发问与讨论。针对这些问题,李寒冰老师给出了细致且清晰的回应,使得现场充满了学术交流的热烈气氛。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