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者纪实】陈波:希腊雅典国际哲学会议散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8-16

好多年了,我常接到来自雅典学院(Athens Institute)的邮件,邀请我参加他们每年举办的国际哲学会议。因为不明就理,先前置之不理。去年又接到他们的邀请邮件。这次我想,我还没有去过希腊雅典,那可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和文明的发源地,或许可以参会,去那里看看。于是,我把去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我们为什么“必须”和“应该”:架通从“是”到“应该”的桥梁》一文缩写成英文稿,将其投给了会议组织者,他们通过匿名评审,提出需要做一点小修改和增补,我按他们的要求做了,最后该文被接受,去年10月底给我发过来正式邀请函, 今年3月开学后我办理武大校内审批手续和签证事宜,于5月25日凌晨从上海登机,于同日当地时间早8点达到雅典国际机场。

5月25日上午10点后,我到达先前在网上预订的酒店。国家规定希腊住宿标准上限是每晚150欧元,我在网上找,由于阅读不仔细,看到一酒店要求我交预订住宿费120欧元,我以为是一晚的费用,就下单了。到入住时才发现,我所定的是一座青年旅馆,需要与另外3人共享一个房间,且房间内没有卫浴设施,但每层都有公用的,4晚住宿加起来才120多欧元。我与老板谈起相关情况,他说你本来可以住四五星宾馆,我问他能否给我换一个单独房间,他说房间已经订满了,你退房拿不到退款。我考虑一下,反正我出身农民,来自泥土,别人能住我也能住。因为旅途劳顿,第一晚我早早睡了,午夜过后来了一对青年男女,但他们一清早就走了,大概属于背包旅游客。以后三天,来了一对男青年,奇怪的是,他们晚上几乎不住,只是大清早才回来。所以,一切都还好。旅馆有早餐供应,谈不上丰盛,但营养还是足够了。这是一次有趣也很不错的经历。

办好旅馆入住手续后,大约上午11点,我走出去,发现近处就是古奥林匹克公园遗址,里面有宙斯神庙遗址,我看里面是一片废墟,没有什么可看的,未买票入内参观。旁边是很大的雅典国立花园,以后几天我常在那里面散步。旅馆邻近雅典卫城,附近许多街道小巷也是不错的旅游景点。所以,旅馆的位置还是很不错的。由于事前忙且是公务出行,我几乎从不预先做任何旅游攻略,到时候看情况再说。当天上午,我花20欧元登上城市观光车,先对这个城市走马观花式游览,获得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到某个景点就下车,也不知道到了哪里,以下地名大都是后来知道的。第一站是雅典卫城后门,下车在周围看了看,没有购票进去。下一站是位于议会大厦前的宪法广场和无名战士墓,为了保持传统,卫兵们穿着有点奇怪的制服,换岗时迈着有点滑稽的步伐。下一站是雅典科学院,不得入内,门口两侧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雕像,与之合影留念。再走过去就是雅典大学行政主楼,据告知,这里只是举办开学和毕业典礼的地方,其主体校园在别处,似乎远离市中心。再过去就是希腊国家图书馆,似乎在装修,不得入内。然后到了希腊国立考古博物馆,没有购票入内,在外面看了看。但旁边有一个较大型的市场,各种巷道曲里拐弯,挤满了各种商铺,卖各种各样的商品,有不少古玩店,当然还有各种餐馆。我对购买商品没有兴趣,一件也没有买。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网上所说的古市集。再在附近走了一会儿,乘观光车返回旅馆,已经是下午4点多,很累,找了一家印度餐馆简单晚餐,回旅馆洗漱后就睡了。我后来知道,我所走过的实际上是雅典市区的主要景点。这一趟下来,所获得的大致印象是:雅典市不算豪奢,超高层建筑特别是新建筑不很多,整个城市显得有点破旧,但整体上还算干净整洁,且感觉到比较安全,不像在意大利罗马经常遇到或看到小偷掏钱包。

26日早8点半开会。我住在市区一端,开会地点在另一端,但雅典市核心区并不大,基本上步行可达。从旅馆出发,借助手机导航,步行30多分钟后到达开会地点,在一幢不起眼的楼内五层。参会者60人左右,来自世界各地,但来自欧美国家者居多。来自中国的学者除我外之外,还有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位女博士生。上午8点半开全体会议,由雅典学院院长Gregory T. Papanikos做一小时报告,介绍该院的历史及其相关情况。

1980 年代中期,在加拿大渥太华提出成立雅典学院的构想,199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正式成立,当时名为“雅典高等研究院”(Athen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于1995 年在希腊雅典依法以现名(Athens Institute)注册。它是一个独立的、全球性的、非营利、非政府、以会员制为基础的学者与研究人员协会。它邀请全球学术界的教育工作者与研究人员前往雅典,以小型学术会议的形式,围绕各学科研究主题开展学术讨论,形式上类似于古希腊雅典的学术聚会“symposiums”。其使命是打造一个交流平台,供全球学者与研究人员汇聚一堂,分享各自的研究思路,并探讨所在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利用雅典丰厚的旅游资源,组织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适当地赚一些钱。

在学术架构方面,雅典学院下设 7个学部:艺术、人文学和教育,社会科学,商业、法律和经济学,健康与医疗科学,各门自然科学,建筑,工程;在各学部下面总共设有37个学组。每个学组至少组织一次年度国际会议,并承担各类大小型研究项目。它鼓励其他机构以联合会员身份参与这些研究项目。其会员资格向全球所有学者与研究人员开放,目前有来自118个国家的2476名会员,会员可受邀参与各类学术活动。

雅典学院组织以下4种形式的学术会议:(1)微观研讨会(Microsymposiums):形式上类似柏拉图时期的学术聚会,发言人数不足10人,包含特别会议、圆桌讨论及其他类似形式。(2)宏观研讨会(Macrosymposiums):由至少6个微观研讨会组成,也可以叫做小型会议或研讨会,参与者通常为18至50人。(3)并行研讨会(Parallel Symposiums):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大类学科的宏观研讨会,在不同会议室同时举行。(4)大型研讨会(Megasymposiums):此类会议在雅典举办,是其他学术协会轮值学术活动的一部分。会议无固定周期,其组织运营依据不同的需求来展开。

在其组织和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的基础上,雅典学院还同时推动研究成果的出版。自1995年以来,它已组织过1000余场学术活动,参与者来自全球120国家的近千所高校及其他学术机构。此外,已出版200余部著作;2012年,它还推出了系列会议文集,收录涉及多个学科的近1500篇论文;2014年,它又推出了一系列开放获取的电子期刊,其中有《雅典哲学杂志》。发表和出版都不收费,但都要经过计算机查重程序,也要通过匿名评审程序。

26日9点半至11点,开始第一节会议,分三个会场同时报告论文,每组3位被告人,每人50分钟,包括讨论时间,报告主题涉及哲学各个分支,以及各种具体论题。此后的会议分为9节,每位被告人30分钟,包括问答时间。第2-3节分为三个会场,每组3位报告人;第4节只有一个会场,3位报告人;第5节是由加拿大大学希腊校友会赞助的一次公开讲演,由一位加拿大女教授报告“叙说关于经济和气候危机的故事”;第6-8节分两个会场,每组3位报告人;第9节一个会场,4位报告人。第10节是大会安排的城市漫步,考察雅典的新旧教育遗址和设施。总体而言,大会安排得很紧凑和周密,每节会议都按照学术规程和惯例行事,严肃认真地进行,报告人都经过认真准备,也有提问和讨论环节。会议提供茶歇,为节省外出时间,会议还准备了简单午餐。

我在第2节会议第2分会场报告25分钟,回答问题5分钟。如前所述,我报告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和‘应该’:架通从‘是’到‘应该’的桥梁”,其摘要如下:休谟、摩尔等人提出的“是”与“应当”、“事实”与“价值”和“规范”之间的分裂和鸿沟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纯客观的事实,事实有认知主体的主观介入;也没有纯主观的规范,规范必须有客观基础和学理依据。我们为什么“必须”和“应该”?这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决定的:一是我们的需求、意图和目标,其中意图和目标产生于需求,意图的强度往往取决于需求的强度,而需求有客观基础;二是当下的实际状况,常常与我们的需求和意图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力求改变现状,达成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意图的某种愿景;三是相关的广义科学原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共识(文化传统和习俗等);四是人所具有的理性思考能力:面对当下的状况,根据相关学理和社会共识,我们必须或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才能满足需求、达成目标、让愿景变成现实?所以,有一条共同的纽带,即我们的需求、利益、意图、目标、有差距的现实状况以及人的理性思考能力等,把“是”与“应当”关联起来,由此架通了从“事实”到“价值”和“规范”的桥梁。我报告完毕后,有两位与会者提问,我做了简单回答。由于只有5分钟时间,无法做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在雅典,天黑得比较晚。大会在当天会议结束后,从下午5点半开始至晚8点,组织与会者做两次参观游览,全都自己付费。第一次是5月26日晚,目的地是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Lyceum)考古发掘现场。我们步行穿过几乎整个雅典市区,途中有导游给我们讲解相关景点,包括我前面提到的雅典国家图书馆、雅典大学行政楼、雅典科学院,议会大楼前的宪法广场,雅典国立公园,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体建筑,等等。导游似乎也不清楚吕克昂学园发掘现场的具体位置,让我们走了很多冤枉路,下午7点多,终于找到了该发掘现场,或许刚刚开始发掘,并没有见到什么建筑遗存,只是一大片空地,夕阳西下,景色还是挺美的。与我同组报告的一位阿联酋国立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我一起合照了几张照片。他是伊拉克人,在英国伦敦留学和访学过。我们之间关系很好,目前还保持着密切联系,前几天他给我写邮件说,很想念我,尤其记得我坦陈爽朗的大笑。我们或许会再见面,没准他会邀请我去他的大学访问。若如此,我会很高兴,因为我常说:没有去过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我报告论文的那节主持人是一位印度老头,在印度接受完整教育,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一所加拿大大学任哲学教授。他似乎多才多艺,是一名很不错的画家,举办过多次正式展览,年逾七十,人很和善,我们也有过多次交谈和合影,也还保持着邮件联系。当天远足结束后,已经快晚九点,还有会议安排的晚餐聚会,我实在太累了,没有参加,我的旅馆离吕克昂学园遗址不远,我直接回旅馆附近晚餐,然后洗漱就寝。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大会于27日晚间(从下午4点半到晚8点多)所组织的那次城市漫步,这次走了不同路线,沿途经过宪法广场、奥林匹亚宙斯神庙、扎皮翁宫、古罗马集市等处,最后的高潮当然是雅典卫城。到达那里,已经是晚上7点多,但依旧阳光灿烂。雅典卫城始建于公元前580年,坐落在海拔约150米的岩石山丘上,面积约4平方公里,卫城内包含多个重要的古代建筑和遗址,如普罗皮莱阿神庙、雅典娜·耐克神庙、埃雷希特翁神庙和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剧场(不知道确切名字),当时后者正在进行演出,坐在山上的石基台阶上,俯瞰底下圆形剧场内的演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还有一种庄严神圣感。在雅典卫城,最震撼的感受就是站在山上,俯瞰阳光照耀下的整个雅典城,你看到的几乎是一座与你在地面上行走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新城:四周围都是用白色石头砌成的各种建筑,鳞次栉比,熠熠生辉,漂亮到无法用精确的言语来形容,只能用心去感受。我用手机拍下许多照片,但无奈我是一位笨拙的照相人,我都不好意思把最平常意义上的“摄影师”一词用到我自己身上。

在一次下午的会议间隙,我离会去参观距会场很近的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说实在的,它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更没有对我产生震撼性效果。因为我在欧洲和俄罗斯看过很多博物馆和艺术馆,里面有很多优质的古希腊文物藏品,例如我在牛津大学呆过一年,那里就有一座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里面的古希腊雕像藏品很具规模,且有很高的品味和质量。很有可能,很多高质量的古希腊文物先前就被那些欧美博物馆以各种方式掠走了。

由于是公务出行,除了第一天的观光车游览和会议于晚间组织、自己付费的远足参观,没有足够时间去看更多的地方,更没有走出雅典市区外去游览,但雅典市区的主要景观大致也都到过了。按国内规定,我于5月29日离会,下午2点多乘飞机离开雅典,30日早8点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接着于当日上午飞回武汉。这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希腊雅典学术之旅就结束了。

(文字:陈波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