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传统与近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暨萧萐父先生铜像落成纪念会议”开幕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网讯(通讯员:刘佳源)9月13日上午,“珞珈传统与近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暨萧萐父先生铜像落成纪念会议”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开幕。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萧萐父先生的家属代表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卢昌宁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吴根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何建明教授,萧萐父先生家属代表萧萌女士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卢昌宁主持
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致辞
陆伟副校长代表武汉大学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他在致辞中回顾了珞珈中国哲学传统与特色,并高度评价了萧萐父先生对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卓越贡献。他指出,珞珈中国哲学由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三先生奠基,经过一代代学人的接续努力,逐步形成了别开生面的哲学天地和独特的哲学思想传统。萧萐父先生是珞珈中国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与诗化哲学家。萧门亲炙及再传弟子捐资铸造铜像,既实现萧先生对于武汉和武汉大学的拳拳眷顾之情,也彰显了珞珈中国哲学的精神与道脉,寄托了后学对萧萐父先生的敬仰与感恩。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致辞
李佃来院长梳理了珞珈中国哲学的道脉源流、赓续与传扬,并表示今后武大哲学学科也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萧先生的思想传统。他指出,萧萐父先生的“明清早期启蒙说”对于今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对于“中国式”的理解,关键在于确立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主体性。一方面,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层面上进行创造性阐发;另一方面,也必须自觉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根基。萧先生正是以中国思想的历史性转型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哲学的形态及其嬗变,并为后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秦平副教授宣读致辞
秦平副教授代为宣读因故无法出席会议的郭齐勇教授的致辞。郭齐勇教授从学问、方法、风骨三个方面,阐发如何传承萧萐父先生等前辈学人所开创的珞珈中国哲学精神。他指出,萧先生等前辈学者文章贵简不贵繁,启迪后学的是学问不贵繁琐,重视挖掘思想背后的哲学逻辑。在方法学上,萧先生强调明清之际思想启蒙与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根芽”,今人探讨“第二个结合”时应当具备方法学自觉,善于体会背后的理论意涵。在学人风骨方面,萧先生做人与做学问相一致,其率性与诗性风范历久弥新,堪为后学楷模,今人应在人生关键节点回首先贤的睿思。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吴根友教授致辞
吴根友教授高度赞誉萧萐父先生作为人文学者的精神高度,并对铜像设计者湖北美院陈育村教授表示感谢。他指出,萧先生的铜像与其生前好友章开沅先生、冯天瑜先生雕像共同安放于石门峰文化园,意义非凡,这三座雕像将在未来成为武汉市人文精神的重要地标。他进一步指出,萧萐父先生的精神遗产,不仅仅属于武汉大学和武汉市,也属于中华民族与一切爱好和平与文明教养的人类族群,这也是珞珈中国哲学的后继者阐发萧萐父先生思想的多重义蕴、纪念萧先生的意义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何建明教授致辞
何建明教授代因故未能出席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致辞。马敏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萧萐父先生与章开沅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结下的深厚友谊。他表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潮中,萧萐父、章开沅、冯天瑜三位先生在武汉推动文化学术发展,使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后的第三个现代文化学术中心,三人被誉为武汉地区的“文化三杰”,享誉国内外。如今,萧、章二位先生在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里永远相邻为友,这既是对二老友情的最好纪念,也是章门和萧门师友之间友情的最好见证。
家属代表萧萌女士致辞
萧萐父先生家属代表萧萌女士简要介绍了萧萐父先生的生平,回顾了铜像的发起和制作过程。她表示,在2024年萧萐父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萧先生及门弟子倡议铸造萧先生铜像,并得到先生亲炙及再传弟子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捐赠,随即由湖北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陈育村教授承担铜像的设计与制作任务。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构思和匠心雕琢,铜像作品于近日制作完成。铜像整体气势恢宏,深邃大气,极其生动地体现出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展现了其“哲人思维,诗人气质”的人格魅力。
珞珈苍苍,哲思绵长;百年薪火,道脉永光。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将围绕珞珈中国哲学的思想脉络与学术贡献、萧萐父“明清启蒙论”的当代诠释、珞珈学人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诗化哲学与珞珈中国哲学的特质、经子传统与中国哲学百年转型的多维透视等议题展开研讨,共缅萧萐父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精神风范,追溯珞珈中国哲学传统的源流,共话百年中国哲学之精神气象。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