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沙龙活动 | 我院陈越骅教授作题为“‘努斯’如何理解、在汉语中如何翻译?——以普罗提诺‘思’的哲学为例”的报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网讯(通讯员刘家乐)9月25日中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第28次教师午餐会研讨会在振华楼哲学学院B107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宗教学教研室陈越骅教授作题为“‘努斯’如何理解、在汉语中如何翻译?——以普罗提诺‘思’的哲学为例”的报告,由宗教学教研室徐弢教授主持。
徐弢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陈越骅教授指出了希腊哲学术语努斯在当今学界的理解和翻译困境,即古希腊哲学核心概念努斯因多义性与跨文化差异存在理解模糊和翻译混乱的问题,因此本次讲座以普罗提诺为范例进行澄清。在经过对于努斯的核心内涵、词典释义、哲学传统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后,陈越骅教授接着创造性地提出了其对于努斯译词争议提出的解决方案,即“理思”译法的提出。“理思”译法的提出核心定义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它对应的是形而上学普遍规律,如朱熹“即物穷理”,另一部分是“思”,它对应的是动态思维活动,这二者合称“理思”,这种译法能够兼顾“超越性”与“动态性”。
陈越骅教授主讲
接着,陈越骅教授详细分析了普罗提诺笔下努斯的内在结构以及努斯作为“思的本原”的多重含义。他指出,对于普罗提诺的“思的哲学”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普罗提诺解释“思与是同一”为思考的动作,“思”与被思考的对象“是者”是同一的;第二,努斯的核心意义即是“思”,从而普罗提诸建立了一套“思”的哲学,对中世纪的西方乃至阿拉伯世界的知识论有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第三,我们可以将普罗提诺的努斯理解为一种高级的思维主体、思维活动、思维对象的统一,可以简称为“理思”,人也因为分有了理思本原而具有高级思维能力。
而对于努斯的哲学意义,陈教授指出,我们也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其一是思的本原,它是个体理性思维的来源,保证思维的可能性与客观性;其二是知识大全,它含一切永恒真的理形,是“活的知识体系”;其三是非终极本原,它因“思-是”具有复合性,需更高的“太一”(不可思、不可是)作终极本原。
在结论部分,陈越骅教授总结道,从学术角度上看,本研究可以为努斯翻译困境提供一种解决思路,为新柏拉图主义究提供“理思”视角;从跨文化角度上看,通过连接中国哲学“理”与希腊“思”,有利于推动中西形而上学对话;从伦理维度的角度看,本研究呼应了苏格拉底《斐多》97b对努斯“善的维度”的期待,为晚期希腊伦理学派(斯多亚、伊壁鸠鲁)的努斯观铺垫。最后,陈教授分享了普罗提诺的“灵魂停留于理思,即是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作为收尾,以此与诸位从事哲学思考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勉励。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贺念、曹彦、刘任翔、李寒冰等众多老师与同学们围绕“逻各斯与努斯的关系”、“努斯与哲学家的‘思’的关系”等诸多富有深度与挑战性的议题积极发问、热烈探讨。面对这些疑问,陈越骅教授以细致清晰的回应答疑解惑,让现场学术交流的氛围愈发浓厚,思想碰撞的火花在此间不断绽放。
(摄影:刘家乐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