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哲学学院第一次教师午餐研讨会顺利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11-13

本网讯(通讯员 任泽森)为了增强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为学者们的跨学科沟通创造机会,哲学学院于2020年11月12日中午在B107会议室举办了教师午餐研讨会,会议由李勇副院长主持。应用心理学教研室谢天老师做了“儒家文化在哪里”的主题报告,哲学学院20余名教师参与了本次午餐会活动。

谢天老师借自己的绰号“胖砖”幽默开场,希望自己的报告作为“砖”既能引出今天老师们的更多精彩发言,也带动其他老师在下次的研讨会上有更高水平的主题发言。

随后,谢天老师提出了“三种儒家”的分类以及“大众化儒家”的界定和研究难题。他介绍了“本体心理学研究”“历史量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研究”三个目前比较知名的对儒家进行量化研究的心理学研究项目,并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开展的儒家的“社会表征”研究。谢老师介绍说自己面向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群体的调查表明儒家在这一群体心目中非常的学术化,专门化,非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儒家的了解非常有限。仅有的对儒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谢天老师特别指出受访者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表现出其对儒家态度的两极化取向。谢天老师用“开关”做了比喻,说明受访者对儒家涉及维护等级权威的内容往往持否定态度,而对维护个人权益和平等自由的内容往往持肯定态度。

最后,谢天老师还分享了自己正在进行的以教科书为研究材料的“儒家的‘官方表征’研究”。

分享结束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老师首先发言,随后外哲、中哲的老师分别就调查取样的代表性和对儒家进行定义时的“循环论证”以及中国国内基督教和儒家在伦理观上的相似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葛四友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受教育的人对儒家的认同感可能逐渐减弱”的观点并详细说明了幼年时期生活的方言世界对世界观的影响。中国哲学(国学)教研室廖璨璨老师给出了对儒家认知的三层阶段:“不自觉的知”、“对儒家进行反思的知”和“批判性反思后再次认同的知”。现场气氛活跃,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午餐研讨会在讨论中落下帷幕,老师们意犹未尽,离开会场时仍继续着刚刚的话题。

本次午餐研讨会,拉近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多学科沟通架起了桥梁,受到了参加老师的一致好评,老师们都表示会继续参与学院组织的午餐研讨会活动,多同其他学科老师交流,共同提升学术水平。


( 图片:邓莉萍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