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哲学学院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5-21

 

 本网讯(通讯员邓莉萍 舒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在社科界引起强烈反响。5月20日下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振华楼B302会议室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座谈会,座谈会由李勇副院长主持。

座谈会上,哲学学院各编辑部成员、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结合办刊工作、编辑业务,交流学习体会和工作思路。大家纷纷表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排头兵和储备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要凝心聚力,潜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努力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用行动回应和贯彻总书记的回信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汪信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继“5·17”重要讲话之后,面向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的又一次重要指示,为我们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指明了前进方向。针对如何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的问题,他提出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牢固坚守初心,二是必须自觉引领创新,三是必须着力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四是必须积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五是必须大力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哲学学院教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内容不长,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其中最有感触的一段话是:“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实际上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立足中国的深厚文明根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做好中国的事情,为人类做出独特的贡献。

哲学学院教授、弘毅学堂副院长苏德超表示,作为一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解中华文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他在会上强调,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套用同一块模板;也没有一块模板,可以不经过恰当调整就能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从古至今的中华文明是历代中国人顺应自然、改造社会、观照心灵的智慧结晶。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理应对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心灵,需要有中华文化的滋养抚慰;中国问题,需要用中国理论来阐释解决;中国梦想,需要走中国道路去创造实现。

哲学学院教授、副院长李志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哲学工作者应顺势而为,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哲学工作者的伟大使命,以创新理论、引领实践的独特方式,化危机为机遇,积极为人民、为党和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以深邃的思想、独特的传统、明辨的逻辑,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从而“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哲学评论》编辑部副主编李勇表示,刊物是最重要的学术平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利器。哲学学院有四本辑刊,办刊都有一段历史了,在学术界有很好的美誉度,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各刊物编辑部的优秀部分值得互相借鉴,流畅的编校流程和高质量的文章把控始终是我院各刊物编委需要严格把握的要点,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的殷切希望。为了牢牢把握这一历史使命,我院各编辑部之间需要增加成功经验的交流,可以通过定期座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方能提升刊物质量,不负总书记的重托。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儒家文化研究》编辑部成员廖璨璨表示,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会到在办刊和学术研究中要加强两个方面:一是总书记对文史哲学科的肯定,特别是对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性的强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要与中国自身的实情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要努力探索实现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化;二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问题,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说明了文史哲研究者要挖掘自身文化的积极因素,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以自身文化主体性参与到世界对话之中。针对期刊负责人反映的稿源困难,廖璨璨提出了思考和解决方案,认为目前问题主要是由于现行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今后要探索将刊物作为学术交流的多元化平台,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挖掘学术刊物的文化价值,从而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编辑部副主任、《儒家文化研究》编辑沈庭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方位决定方略,此时我们更需牢记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儒家文化在新时代也要体现新特色,研究新儒学要有现实关怀,同时在弘扬优秀儒家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坚持我国的文化自信,立足解决当下现实问题。比较哲学关注的是中国哲学与文化“走出去”和外国哲学和文化“引进来”的双重问题,力图沟通中外哲学和文化交流。所以针对这样的宗旨和特色可以提出两点办刊建议:一是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理论和思想,探索中国式的文明对话模式。二是协助学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例如激发青年人研究儒学及中华文化的热情,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学术平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盛福刚首先简介了负责刊物的编辑体制及成果,接着汇报了集稿、审稿、编校等细节流程,最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表达了感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实质上是对近年来“文科无用论”的有力回应,给文史哲学科工作者打了一剂“强心针”。总书记对《文史哲》刊物回信是希冀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和集刊刊载更多体现中国精神、中国骨气的佳作。

哲学学院2017级宗教学本科生、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钱亚琼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重要回信情真意切、思想深远,对于人文学科的学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认可和鼓励。我们在读文、阅史、悟道中,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传承了千年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了华夏儿女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史哲未来发展的殷殷嘱托,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文学科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坚守初心、继往开来,将人文学科化作一盏灯,照亮中国人前进的道路;将人文学科化作一座桥,连接中国与世界。

哲学学院2018级哲学基地班本科生张锦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谈到了“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一命题,体现了鲜明的文化自信。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阐释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加坚定了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采的信念。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