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与正义”葛四友VS刘晓飞——第十四次教师午餐研讨会主题报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11-23
本网讯(通讯员谭玺)2021年11月18日中午12时,第十四次教师午餐研讨会准时在振华楼B107报告厅举行。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葛四友老师作了题为“颜值与正义”的主题报告,40余位学院师生参加此次午餐会活动。
此次报告为葛四友老师针对10月28日刘晓飞老师关于“颜值、学历、及正义”的午餐会主题报告所作的回应。葛老师以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等公众认可的美女的图片开头,将此视为对刘晓飞老师“政治正确”的审美的无声反对。
进入报告正题,葛老师首先将颜值与颜值的对待进行了一个区分,认为颜值(即有无美丑的颜值判断)是审美领域的事情,与道德无关,而颜值的对待(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美丑)则很可能是与伦理和道德相关的。同时指出与政治正确相符的两个区分,第一,我们应该反对对于颜值判断的单一化,即认为人的美不止是一种,受到多种视角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颜值判断需要走向多元判断。第二,我们对于人的评价也要避免单一化,指出人的优秀不止是颜值,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情商、智商、是否善良、是否幽默等。
葛老师强调审美判断存在两种主观性:一是只要我觉得美,就是美的,这种主观性因人而异,个人对美的感觉是无法自己掌控的。二是只要我想觉得美,就会觉得美,就是美的,这里个人对美的感觉是可掌控的,但是这种主观性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感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可能是外在于个人的。
葛老师特别强调,在探讨颜值与正义之间的可能关系之前,我们要承认一点,无论颜值的评价有多么多元,无论我们对人的综合评价里面涉及的因素有多么多元,但各个评价领域是独立的领域,道德判断不能渗透进来,换言之,我们要承认独立于道德的美丑与好坏之分。
随后,葛老师从正义角度提出一个颜值正义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因颜值而获得好处是否是正义的?为方便论述和直观化,葛老师用财富来代表颜值带来的好处,即探讨人能否因为颜值而致富或变穷,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关系:一是应得观,即因为美,所以应该富,制度应该保证人们因为美而得益。二是反应得观,即不该因美而富,因丑而穷,制度应该保证没有人因为美而得益。由此涉及到罗尔斯运气均等主义的观点,在老师看来,应该有一个最低的保障,即保障人们不能因丑而失去过上体面生活的机会,国家有义务帮助那些颜值不高的人进行整容,以此来克服因丑而穷。三是非应得观,即美与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穷与富全看效果,这里涉及到的是后果主义的观点。
葛老师指出后果主义要求的是创造一个尽可能“美”好的世界,尽管美丑与穷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不能排除他们之间具有事实的联系,并且如果人们的自由选择与制度背景是人们过得好不好的关键,我们的制度是基于人们的自由选择,那么只要人们有基本的自由选择权,有爱美之心,因美而富、因丑而穷就会是一个统计性事实。
最后,葛老师指出,无论我们接受哪种道德,我们都要区分道德世界与生活世界,在道德世界中我们按照对错来进行判断,在生活世界中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只要我们承认有生活世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道德世界),那么只要我们承认有美丑的存在,只要我们还有爱美之心,那么人们因美而富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说,颜值即正义(也就是颜值给人们带来好处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应该是许可的)。
葛老师汇报结束后,参会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提问的是认为审美应该具有“政治正确”的刘晓飞老师,刘老师认为葛老师的报告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1.后果主义者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道德的,作为后果主义者如何区分道德与生活?2.道德为人服务,为什么人?为人的什么部分?道德是为人的所有欲望服务的吗?一般而言,道德是用理性去抑制不利于人客观上好的一些欲望,抑制冲动,如果道德也为最差的欲望服务的话,我们还需要道德做什么?
对此,葛老师回应道:1.后果主义者本身是为了过得更好,最强调的是道德为人服务,后果主义者很大程度上认为道德只具有工具性,道德领域和生活领域是在执行策略上进行一个划分,这一划分不是逻辑上的必然划分,而是对现有的人性约束下的必然,尽管这个界限有点模糊,但是大体上一定可以分出来。2.道德为所有人服务,没有部分。作为一个价值客观主义者,这里存在品味的高低,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极高的品味,因此这里取决于我们对客观价值的认知程度有多高,人类能够获得客观价值的程度又多高。
随后,应用心理学教研室谢天老师提问认为美和丑的标准是人们塑造的,比如现在对男演员偏女性化的审美塑造,这种塑造可能导致“我们觉得美的”与“美”根本没有关系,那我们要如何进行美的判断?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以非常不现实的美要求女性且女性也这样要求自身的时候会带来女性本人和整个社会的不良的后果,如果我们按照这种美的思维方式去生活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可能会成为一个越来越糟糕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葛老师回应道,谢天老师的发言需要预设一个客观主义的立场,否则谈塑造的意义不大。如果承认有客观标准,那么这里的主要问题在于认识的能力问题。而且在葛老师看来,一个东西再美,如果我们欣赏不了,那么这不一定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葛老师认为自己五音不全,享受音乐的能力极有限,不能因此否认有好的歌剧。但承认有好的歌剧不表示,我们一定要去追求它,我们得量“(能)力”而行。葛老师还特别强调,如果我们走到一个极端,认为审美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美的最终裁决者,那么这种观点就承诺了这种后果:审美趣味一说就没什么意义,审美学者也失去意义。当然,这不能反推这种极端的观点是错,但我们得认这种极端观点的逻辑后承。
在此基础上,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李勇老师指出我们一般讨论价值问题都会区分几个层次,比如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本体论意义上价值的属性,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等,道德和审美也在这些意义上具有很多讨论。除了葛老师所承认的美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有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非后果论证来支持存在客观美的标准?葛老师对此回应道,美的形而上学的客观标准的论证应该由美学专家来论证,在这里我们要讨论颜值与正义的问题需要承认存在美的标准,以此为前提来进行伦理学的讨论。之后,李勇老师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提供了看待道德领域和生活领域关系的不同视角。
同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的陈江进老师抛开前面关于客观和主观美丑的判断问题,认为葛老师的论证存在一个漏洞。葛老师在证明颜值即正义这一问题上是由两个条件为基础的,一个是美丑有客观标准,另一个是我们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两个条件是统一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两个条件可能是不统一的。葛老师对此回应:这个两个条件之间的可能存在冲突,但是这种冲突只存在于一些特殊的事实条件下,不是一种必然的冲突,所以这里讨论的颜值即正义是在一个统计意义上说的。
最后,应用心理学教研室白宝玉老师从心理学研究方面提供了实然层面上颜值与正义之间存在的关系,指出身高会影响别人和自身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自身对世界的看法,身高越高的人会认识世界越公正,也由此更可能去贬损那些无辜受害者。另外从控制感方面而言,相对身高越矮的人对世界越没有控制感,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身高是遗传的,此外还受到文化传统、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次午餐会争论持续一个多小时,老师们各抒己见,讨论异常激烈,认为这一主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期待下次的继续探讨。
(图片:邓莉萍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