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明 从读经典开始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09-27
郭齐勇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来临之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委托搜狐网举办了“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http://book.sohu.com/s2014/wdkz/),并对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进行了专访。
首先,郭齐勇对当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现在弘扬儒家思想,必须从教育开始,“中国人都得懂一点《四书》。嫌《四书》太多的话,读一点《论语》、《老子》、《金刚经》也行,读点唐诗宋词也行,只有慢慢浸润下来,心态就会变化”。
郭齐勇认为,从传统教育中汲取经验,首要应从阅读经典开始。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和价值观的承载者,是符合中华民族心理、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贤之作。熟读典籍,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升华。我们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先贤们,是一脉相承的。
当谈到现代很多人拒斥儒家,认为儒家的礼仪约束了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和自由时,郭齐勇认为这不是儒家的本意。“礼并不是繁文缛节,礼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一种规范,一种社会的要求,一种秩序,是对人的尊重”。
作为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是如何看待很多人对“国学”这个词的质疑呢?郭齐勇指出,用“国学”这个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其实“国学”内部非常复杂,有糟粕也有过时的东西,我们要与时俱进对它进行扬弃。
那到底应该如何扬弃糟粕呢?郭齐勇强调,我们首先要对它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然后在对它进行一种创造性转化。
作为一位哲学史学者,他对于儒学在历史上的兴衰有着独到的见解。谈到近代中国衰弱与儒学的关系时,郭齐勇否定了“五四”一代把国家衰弱归结到文化上的说法,他说:“一个文化的兴衰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特别像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延绵几千年的文明。任何文化都有兴有衰,有波峰有波谷,恰好我们又处在前所未有的三千年未有大变局之中。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很多是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层面,并不仅仅是文化的原因。”郭齐勇纠正了当代人目光的短浅,认为应该把文明的发展放到几千年的历史中去看,而不要光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
此外,郭齐勇还对部分学者的“儒家是反智主义”理论进行了回应。有学者认为,儒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反智主义”的倾向,这导致儒家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天性。郭齐勇对此断然否决:“孔子和儒家从来没有贬低知识。如果没有儒家,中华民族的知识是无法发展的,古代的四大发明,优秀科技更是无从发展。”
郭齐勇还回忆了他与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的交往经过,从中窥见了儒家学者的真精神。“梁先生这个人一谈就跟我们谈半天,而且不许我们插嘴。我一直听他讲并做记录,他是很有威仪、有风骨的。他讲他的理念,讲他的故事,他晚年瘦瘦小小,说话很平实,但铿锵有力”,郭齐勇进一步回忆,“他是一个刚性很强的。海外也有人写他是最后一个儒者,这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准确的,他毕竟是代表在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没落时候挺立起来的人。”
在采访的最后,郭齐勇谈论了儒家在未来应担负的角色:“一个良性的社会一定要有礼俗,要有文化认同,并和伦理共识配合起来,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以,我们要有我们的文化认同,从而解决我们的归属问题,我们要建构伦理共识,对天道心存敬畏。”
(嘉宾简介:郭齐勇,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曾出版专著:《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钱穆评传》(合著)、《梁漱溟哲学思想》等。)
新华网,2014年09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09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