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读书让我平静——访哲学学院青年学者杜珊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04-04

逻辑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孜孜不倦地对它进行研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杜珊珊就是这样一位的青年学者。

刚过去不久的一年,杜老师的论文《 On Pretabular Logics in NExtK4》在国外权威期刊《Studia Logica》上发表。《On Pretabular Logics in NExtK4 (Part I)》(《论传递逻辑格中的濒表格逻辑(I)》),证明了传递逻辑格中有穷深度的濒表格逻辑的判据,解决了 “当一个克里普克框架刻画传递逻辑格中某个有穷深度的濒表格逻辑时,它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这一问题。《On Pretabular Logics in NExtK4 (Part II)》(《论传递逻辑格中的濒表格逻辑(II)》),证明了传递逻辑格中剩余的一部分濒表格逻辑——无穷深度濒表格逻辑——的判据。两篇文章完整回答了“当一个克里普克框架刻画传递逻辑格中的某个濒表格逻辑时,它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并研究了传递逻辑格的某个未被研究的重要子格的濒表格逻辑问题,证明在这个子格中恰有连续统多个濒表格逻辑。

杜珊珊是我们哲学学院逻辑学学科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师从徐明教授、康宏逵教授,她的学术成就在学术界和师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近日,我对杜老师进行了一次专访。

“读书让我平静。”当问及为何选择学术道路时,杜老师这样告诉我。在她上大学时,一次偶然机会,被孙思老师拉去听了康先生的逻辑课,自那以后她便对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走上了研究逻辑学的道路。“逻辑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练习、读书和研究,这个过程能让我的心平静下来。”杜老师说,正是看书研究陪她走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也陪她渡过了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研究与教学是杜老师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在学术研究方面,杜老师有两点感悟最深。首先,做学术必须要有学术自信。她说,做学术首先要有质疑精神,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对于国外或者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给予尊重的基础上,还应当以学术的眼光进行甄别,找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以之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别人的东西并非高不可攀,因为万事万物都难以完美,总会存在问题,而学者所做的就是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做学问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只有你不断地读书充电,才能跟上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只有你不断的深入学习,才能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研究。这些都需要你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耐得住寂寞。在教学方面,杜老师认为“教学相长”才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她尽量与同学多交流,多沟通,她感到从中获益匪浅。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术研究,杜老师在逻辑学研究方面成效明显。除了上述提到的论文外,她还发表了《论麦金森定理及其等价命题》、《评三值逻辑SLO》、《模态镜子里的反欧性》等论文。在谈到未来的愿景时,杜老师说她希望至少能够解决学科领域的三个较大的学术问题。她认为,要在学术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是很困难的。成功者只是少数,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终其一生努力研究的学者。有没有成就,并不是看有没有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过文章,而是看究竟有没有解决问题。

对于如何提升学术水平,杜老师谈了三点体会,那就是:多读书,多交流,多练习。“多读书”的精髓在于选取一个方向进行阅读,而非泛读。人的一生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在读书时应当选取与自己所要研究的方向最接近的书进行精读,如果还有时间与精力,可以再读些其他方向的书来扩宽思维与视野。“多交流”不仅仅限于同学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应当多进行一些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多练习”是多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打磨和整理。“学而不思则惘”,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更应当多思考,多练习,才能够举一反三,日渐熟练。(李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