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7-06-27
2007年6月25日上午8:30,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开幕。二百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加为期三天的本次学术盛会,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西班牙、丹麦、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阿尔及利亚、以色列、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阮成发同志与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教授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先生等发来了贺信。
出席本届大会的知名学者有:武汉大学前辈学者萧萐父,《儒藏》总编纂、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国际中国哲学会创始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国际中国哲学会执行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沈清松,多伦多大学前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信广来,台湾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澳大利亚邦德大学讲座教授吕武吉,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树人,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陈来,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Dennis Schilling,美国堪萨斯卫斯理大学教授Stephen C. Angle,韩国西江大学教授郑仁在等。
大会开幕典礼由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主持,阮成发副省长、黄进副校长、特邀学术嘉宾等先后致辞,他们对来自海内外有志于中国哲学、中国智慧的二百余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成就与前景作了评价与展望。阮成发副省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湖北的灿烂历史与杰出思想家,他说“一个历史悠久而精神开放的大国不能没有哲学,一个历史悠久而精神开放的大学也不能没有哲学”,他希望“惟楚有材”的楚国故地与“于斯为盛”的武汉大学能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思想才俊。
国际中国哲学会现任会长、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主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在开幕辞中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西方和东亚各国或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都有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成就,这次学术大会是给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对话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或机遇,大会的目的是:‘提升国际中国哲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中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以及世界各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中国。’”
郭教授在致辞中还高度概括了近十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态势:方法论的检讨、中国经典的诠释、出土简帛的哲学思想研究、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思想、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及致力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等已取得丰硕成果;儒学与当代、儒学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与道教、宋明理学、明清之际与清代思潮等已成为热门或显学;三《礼》之学、名家与语言逻辑哲学、中国政治法律哲学、生态环境哲学等需重新探讨并不断深入。
本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中国哲学研究所、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等单位协办,具体承办者为武汉大学诸机构。海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与学者以各种方式予以了关心和支持。本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选择在武汉大学召开,这是国际哲学界对武汉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学术成就与学术水平的一种肯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交通等的融为一体,全球范围内的思想互动与文明对话日益凸显。作为文明悠久与历史深厚的东方大国,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反观历史、审视未来、重识自我,已成为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最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和反思它的天道观、人道观、政道观、生命论、价值系统等,既富有时代意义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次大会的宗旨是“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哲学的中国化”,意为提升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促进中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中国。这一宗旨和“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这一主题,表明欧美等海外学者对中国思想的日益关注与重视,也表明中国学者、东亚学者日益重视以中国的思想智慧来参与文明的对话,这是中国学界“放眼世界、固本纳新”一种的思想自觉。
6月25至27日,二百余位学者在三场大会与四十八个分场会议上报告了学术论文。大会的热点问题有:①中国哲学的理论困境与主体性追求;②中国哲学与印度、希腊哲学的理论旨趣与发展进路;③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④儒家哲学的伦理性与普世价值;⑤道家、禅学的精神气象与超越意味;⑥现代新儒家对中西哲学的会通及理论贡献;⑦新出土简帛文献与先秦学术流变;⑧中国哲学的范畴论与致思方式;⑨中国政治哲学的价值理念及王政架构;⑩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的突破。
本次大会讨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也有很高的思想性及现实指向性,许多问题引发了与会学者的讨论与争鸣。高水平的学者群,有内涵的研讨议题,加上学术议程皆安排在武大校内等,这些因素吸引了许多非哲学专业的武大师生前去听讲,一些外校的哲学爱好者也慕名前往。另外,在校内有关学术报告厅,大会组委会还特意安排了知名学者的晚间讲演活动,满足了青年学生与哲学界学者公开交流和对话的需求,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是国际中国哲学研究界的学术会议盛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领衔主办,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都是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一流学者会聚一堂,集中讨论有关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深层学术问题。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早期一直在北美召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才走向欧洲、澳洲、东亚,网罗了大批海内外研究中国哲学的优秀学人,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历史上的中国哲学有其精妙而优美的致思方式与语言形式,有宏大而细腻的宇宙论、社会论、人生论,他们关注天、地、人的“道”与“德”,关注万物群生、身心性命的尊严与和谐,并一直为东亚世界所推崇,于生活观念及制度构建影响深远。中国哲学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思想见解或中国哲学自我的语言形式与致思方式,是人类哲学、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人类沟通心灵、反思生存、展望未来提供某种有益的启迪。
正如与会学者所说: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注意中国学人主动放弃对中华历史文化的“阐释权”这种现象。实际上,不仅不应丧失或放弃这种独立自主的“阐释权”,而且更应在巩固这种“阐释权”的同时,以扎实的学术功夫和开放的思想心态去主动阐释欧美、印度、中东、东亚等不同地区的哲学传统及历史文化,把它们的思想菁华吸纳到中国学术中来,与不同的文明对话交流,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古代思想文明与现代生活文明的对话,中国主体性之哲学与欧美主体性之哲学的对话,在中国学术自觉与华夏复兴事业中尤为必要和紧迫。经过古今中外的交流、对话、吸收与超越,中国的思想文化才有不断更新的力量与更加辉煌的前景。
(林桂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