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迈向国际一流前沿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12-03
从1956年到2016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从1956年李达组织重建时的马列研究小组,一步步成长为如今在国内国际均处于一流水平的哲学学院。
国家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经给予高度评价:“武汉大学哲学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术传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目前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学院坚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致力于用哲学理论服务社会,抓住了国家发展、历史进步过程中的重大机遇,在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以及进入21世纪等重要历史阶段,始终跟紧时代的潮流,服务国家需求,同时也发展和提升了自己。
在一代又一代杰出学者的带领下,学院一直站在中国思想界的前沿,引领哲学发展的潮流。李达作为一个清醒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顶峰论”的问题上做出了理性正确的选择。陈修斋教授提出对唯心主义哲学应有一个恰当的估价,为真理标准讨论埋下伏笔。1978年,陶德麟教授以巨大的勇气投入真理标准大讨论,发表《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系列论文,批驳“两个凡是”,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界产生重大影响。刘纲纪教授发表《实践本体论》,强调遵循实践——创造——自由——美这一思想来解决美与艺术的根本问题,将美学问题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60年来,哲学学科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协同融合,学科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学院成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立了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参建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还是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以及新建立的心理学、国学等学科,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学术研究上,教师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精品意识,推出了一批批重要学术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和雄厚的学术实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明清哲学与现代新儒学研究,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翻译与研究,中国美学史研究,实用主义哲学研究等领域长期居于领先位置;基督宗教哲学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的翻译与研究,在国内国际均有较大的影响;美学原理与戏剧美学在国内外亦颇有影响。比较哲学研究、出土简帛文献的哲学研究、罗莎·卢森堡研究、政治哲学研究等正在形成新的特色领域。
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出版著作448部,发表论文3005篇,其中AHCI/SSCI论文7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转载量位于全国高校相关学科前列;获得纵向课题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或重大项目14项;科研总经费2280多万元;获得教育部、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6项。
近年来,学院瞄准国际一流前沿,积极邀请国际专家学者来院交流,多方位引进国外专家以及留学博士生、博士后。鼓励学者外出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外文论文等。学院与20多个国外一流院校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双向、富有深度的中外交流过程中,学院在国际上的名气快速上升,2012年以来,在国际QS排名中,武汉大学哲学学科5次进入国际前100名。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已建成学科体系健全、学术水平一流的国际知名哲学学院。(本报实习生 孙御晓 )
武汉大学报第1411期 http://newspaper.whu.edu.cn/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