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哲院  >  正文

中国关于罗莎•卢森堡研究的现状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8-10-10

摘 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视野大大拓宽,除了对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思想继续进行更为透彻和更具针对性的研究之外,还对她的具有独特视角的资本主义观、社会主义观和方法论,以及她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贡献,她与马克思、列宁的关系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性、开拓性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同时,我国学术界今后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应该更紧密地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对她的思想进行“现代化”、“中国化”的解读,最终达到既继承又超越,为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获取更多的理论上的借鉴。

关键词:罗莎·卢森堡 中国 研究现状 展望

罗莎·卢森堡(1871 —1919) 是国际共运史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她思想深邃,才华横溢,在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中国学术界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热潮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当时中国刚刚走出十年“文革”,人们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中痛感民主问题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最重视的是卢森堡对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问题的论述,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她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党的组织原则方面[1 ] ( P3)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与世界交往的日渐深入,罗莎·卢森堡思想的当代价值得到多方面的体现,除了对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思想继续进行更为透彻和更具针对性地研究之外,还对她的具有独特视角的资本主义观、社会主义观和方法论,以及她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贡献,她与马克思、列宁的关系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性、开拓性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中国近年召开的有关罗莎·卢森堡的国际学术会议

2004 年11 月21 —22 日,在中国广州举行了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国际罗莎·卢森堡协会、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主办,由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协办。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俄罗斯、印度、挪威和奥地利等9 个国家的32 位国外学者,以及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妇女报社、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和新闻媒体的40 多位中国学者出席了会议。在会上,各国学者围绕罗莎·卢森堡的民主观、罗莎·卢森堡与民族国家、罗莎·卢森堡研究的新成果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重要的共识,把罗莎·卢森堡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2 ] ( P146) 。会后,《光明日报》等媒体做了报道《, 中国妇女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会议特写并配发了照片《,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外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了会议综述。这次会议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反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罗莎·卢森堡研究。

2006 年3 月20 —22 日,在武汉召开了“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西班牙、波兰、荷兰、意大利、日本、巴西、南非和中国共12 个国家的62 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对当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会议主要围绕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的关系,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罗莎·卢森堡的民主思想以及研究罗莎·卢森堡对于思考中国问题的意义等4 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综合性研究,不仅体现了中国罗莎·卢森堡研究的新进展,也体现了国际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3 ] ( P75) 。会后《, 光明日报》

等媒体做了报道《, 现代哲学》等学术刊物发表了会议综述。

二、中国近年有关罗莎·卢森堡的学术著述和译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日渐深入,相关的学术著述也日渐增多。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一些有影响的中国学术刊物上,近年发表了不少研究罗莎·卢森堡的学术论文。相比之下,近年出版的研究罗莎·卢森堡的学术专著数量极少,目前能查到的只有一本书,即复旦大学陈其人教授撰写的《世界体系论的否定与肯定———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研究》,2004 年4 月时事出版社出版。这是陈其人教授数十年研究卢森堡思想的成果的结晶。他以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为主线,追根溯源,自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一直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纵横古今、上下贯通,并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卢森堡的方法论创新及其思想影响,其述评独具真知灼见,是难得的理论佳作。在译著方面,2001 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殷叙彝等翻译的《论俄国革命·书信集》,其中收录了卢森堡的名著《论俄国革命》和近200 封与友人的通信。上述这些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译著的问世,不仅体现了当前中国学者研究卢森堡的高度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对卢森堡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

三、中国学者研究罗莎·卢森堡的学术视角与理论观点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通过召开罗莎·卢森堡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相关学术著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第一,关于罗莎·卢森堡的民主思想

(1) 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武汉大学教授丁俊萍和赵光元指出:卢森堡始终认为民主与社会主义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就会压制人民的积极性,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衰竭,无产阶级专政就有蜕化为集团统治的可能性[4 ] ( P90)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穗明研究员指出:卢森堡一贯把无产阶级专政看作社会主义民主的同义词,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事实反复证明了卢森堡的洞见, 证明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道理[2 ] ( P145~146) 。(2) 关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央编译局王学东研究员认为,卢森堡党内民主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政党活动及其生命力的基础。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觉悟的群众的意志和意向的“代言人”和“执行人”[5 ] ( P65) 。(3) 关于党内民主与公开监督。华中师范大学杨正喜博士和唐鸣教授认为,卢森堡主张建立公开的监督制度;要加强党内民主,反对权力过分集中;要通过普选、自由、公共舆论来强化对权力的监督[6 ] ( P46) 。中央编译局王学东研究员认为,卢森堡认为最广泛的民主和“公开舆论”的监督是防止官僚主义和消除腐化的唯一途径。为了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她要求广大党员在党内要有思想自由和批评自由,能够对重大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并提出公开批评[5 ] ( P66) 。(4) 关于“自我集中制”。华东师范大学周尚文教授认为,卢森堡的“自我集中制”思想具有独创性,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意味着党内大多数人的统治;二是它仍然是一种“强制性的综合”,对党员和下级党组织仍具有约束力,完全区别于无政府主义者所鼓吹的“绝对自由”[2 ] ( P145) 。武汉大学教授丁俊萍和赵光元指出,卢森堡所提出的“自我集中制”的思想至少体现以下四个特点:强调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指出集中制具有服从性和束缚性;强调下级组织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强调党内“大多数人的统治”[4 ] ( P89) 。

第二,关于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观

北京大学张光明教授认为,卢森堡是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她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传统———自治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她对布尔什维克组织策略的批评、对十月革命后苏俄政策的批评和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呼吁,在相当程度上触到了苏俄模式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从而开创了后来既与改良社会主义也与苏联模式“现实社会主义”相对立的20 世纪自治社会主义传统[1 ] ( P3~9) 。

第三,关于罗莎·卢森堡的资本主义观

(1) 关于《资本积累论》。武汉大学何萍教授立足哲学的宏观视野,从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发掘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理论价值,指出卢森堡虽然修正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模式,把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作为资本积累的必不可少的历史条件,却并没有改变马克思对资本积累本质的规定,而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说明了帝国主义时代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和本质的思想及其分析资本积累的历史主义方法,并通过研究资本扩张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把东方国家纳入世界历史的研究之中[ 7 ] ( P57~60) 。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认为,卢森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积累问题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看到资本主义无限积累是不可能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资本主义不可能无限积累这一点,进一步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结论[ 8 ] ( P68~69) 。

南京大学姚顺良教授从方法论层面上进行分析,指出卢森堡关于资本积累不能在只存在资本家和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实现,只能通过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部市场实现的思想,尽管从学理方面看是错误的,但其背后隐含着研究视角的转换和视域的拓展,对于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和各种依附理论,对于认识当前“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9 ] ( P25~27) 。

(2) 关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判。中国社会科学院罗骞研究员指出,如果资本主义适应论能够成立,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就将全部崩溃,因此,卢森堡从理论前提、方法论基础、理论后果等多个方面对资本主义适应论进行了批判。卢森堡认为,在封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剩余价值难以实现,因此它有一种向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浸透和拓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拓展有其无法逾越的界限。尽管卢森堡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经济必然性,并以此来批判资本主义适应论,但由于她具备辩证的整体性思维,所以并未陷入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和宿命论[10 ] ( P88~94) 。

(3) 关于帝国主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认为,卢森堡是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论证帝国主义必然将资本主义导向灭亡的,把帝国主义只看成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而争夺殖民地的产物,而未能认识到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是垄断。她的理论分析的价值在于肯定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生命中的最后阶段, 肯定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11 ] ( P84~85) 。

第四,关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

(1) 关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武汉大学熊敏博士认为,卢森堡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挥。她强调历史的总体性、社会的总体性,还强调现象与本质的总体性。卢森堡恢复了马克思的总体性方法,但在运用这一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时,两人又各有侧重和不同[12 ] ( P10~15) 。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高度评价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意义,认为这一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有力地反对经济宿命论和伦理反对派,有助于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信念[8 ] ( P71~73) 。

(2) 关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中央编译局周凡副研究员认为,自发性观念是罗莎·卢森堡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在革命实践层面上,成为其全部政治策略的理论支撑点。苏联官方对自发性理论的不公正指摘源于对自发性概念的形而上学理解。实际上,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既包含客观性内容,又有主体性向度;既有必然性特征,又有偶然性成分;既有“决定”的要素,又有自主与自由的空间。正是源于这种辩证的自发性观念,卢森堡首创了社会主义

民主的概念,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和性质做出了至今无人超越的精辟论述[13 ] ( P75-87) 。

第五,关于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对于这个以往被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有所涉足。武汉大学何萍教授指出,罗莎·卢森堡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4 ] ( P1~4) 。中山大学叶汝贤教授认为,就卢森堡对十月革命的总体态度和反思,对西方革命道路和方式的看法,对革命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和组织形式的认识,对党内民主、党和工人阶级关系的探讨来看,她确实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有很多相似之处,足以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而她的左翼极端主义倾向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又有着某些渊源关系,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另一条线索。

武汉大学李佃来副教授指出,卢森堡的一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模式的观点直接影响了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革命道路的历史思考,从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中赢得响亮的回声,并形成“卢森堡—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以民主为总体视野的革命观[3 ] ( P76) 。

四、中国的罗莎·卢森堡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缺乏优秀的以理论性见长的研究专著,与世界前沿性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掘卢森堡思想的实践价值与当代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种实用性研究的任务也日渐紧迫。正如武汉大学赵凯荣教授所言:卢森堡所分析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与非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悖论就体现在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上,这恰恰印证了卢森堡理论的当代有效性[3 ] ( P77) 。因此,中国学术界今后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将更紧密地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对她的思想进行“现代化”、“中国化”的解读,最终达到既继承又超越,为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获取更多的理论上的借鉴。

(本文是作者在2007 年日本召开的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代表中国学者所提交的主题论文的中文版,在本刊发表时作者略有改动。)

参考文献:

[ 1 ] 张光明. 论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当代价值[J ] . 社会主义研究, 2006 , (3) .

[ 2 ] 庄俊举. 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 , (1) .

[3 ] 赵司空. 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研讨会综述[J ] .现代哲学,2006 , (4) .

[ 4 ] 丁俊萍、赵光元. 罗莎·卢森堡民主思想探析[J ]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 , (5) .

[ 5 ] 王学东. 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 .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 (1) .

[ 6 ] 杨正喜、唐鸣. 罗莎·卢森堡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简析[J ] . 学习论坛, 2005 , (7) .

[ 7 ] 何萍.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中国[J ]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 , (6) .

[ 8 ] 陈学明. 论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当代价值———兼评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J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4) .

[ 9 ] 姚顺良. 超越学理:虚假问题与幼稚答案背后的视域拓展和视角转换———评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及其引发的争论[J ] . 湖北社会科学, 2006 , (7) .

[ 10 ] 罗骞. 罗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判[J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 (4) .

[ 11 ] 张雷声. 罗莎·卢森堡资本主义理论述评[J ]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 , (5) .

[ 12 ] 熊敏. 论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的理论视野[J ] . 武汉大学学报, 2005 , (1) .

[ 13 ] 周凡. 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J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 (4) .

[ 14 ] 何萍. 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J ] . 河北学刊,2006 , (3) .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作者:王学东,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王宏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