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哲院  >  正文

智慧之光耀珞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五十年发展纪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6-11-19

本报通讯员 金晶 本报记者 夏斐 发布时间: 2006-11-19 06:34 来源:光明日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其前身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哲学系,创建于1922年,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武汉大学哲学系正式重建,李达校长兼任哲学系系主任达六年之久,并亲自授课。1996年12月,武汉大学在哲学系基础上成立了哲学学院。现在,哲学学院设有

哲学、宗教学、心理学三个系,并拟筹建美学与艺术史系,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8个博士点,以及9个硕士点和5个本科专业;现有在站博士后18名,在校博士研究生194名、硕士研究生153名、本科生375名,为祖国培养各类优秀人才5000余人。

现在,武大哲学人继承了老一辈学者创立的优良传统,秉承追求智慧、提升境界、参与现实、指引未来的坚定信念,正向着把学院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哲学学科群的发展目标前进。

学科争优,人间正道是沧桑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有一流的学科体系。1981年,外国哲学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文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后与现代外国哲学合并为外国哲学)先后于1984年、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8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外国哲学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哲学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立项单位;1999年被批准设立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与历史学院和文学院共建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还顺利通过了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的评估验收,获得优秀等级。2004年,学院作为重要力量参与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评估;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学科参与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地”两个项目获准国家“985”二期工程立项。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目前该院总共建立了17个科研机构,其中“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为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凝聚了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逻辑学四个学科的科研主力,有望在比较哲学原理、中西比较哲学、中西比较美学、中西宗教比较研究等方向取得重大进展。“基督宗教与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精干力量,在中世纪基督教研究和西方文化心理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成绩。校级科研机构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孔子与儒学、周易、中国女书等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中心)多为跨院系的学术机构,突破现有人事制度的限制,聘任多名院外和校外研究人员,并与国外许多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2004年发布的《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武汉大学哲学学科整体水平在全国20余家参评单位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蓝皮书》(2003)关于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名及综合实力一览表中,哲学学院一级学科获A++的好成绩。

名师荟萃,江山代有才人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院始终把发挥人才优势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不断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现在,学院既有陶德麟、萧萐父、杨祖陶、刘纲纪、雍涛等全国著名的资深学者,又有汪信砚、何萍、赵凯荣等一批具有相当成就的专家,还有一批具有很大潜力的年轻教师,形成了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哲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7人(由副教授和兼职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5人、讲师8人、助教4人。专任教师中有42人获得博士学位,12人获得硕士学位,其中,彭富春为德国博士,徐明、郝长墀为美国博士。同时,学院还聘请了英国博士、政治哲学专家慈继伟担任学院博士生导师,并选派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名校做访问学者,努力引进或选留国内外优秀人才。

陶德麟、刘纲纪被遴选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郭齐勇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汪信砚入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和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彭富春、丁四新、朱志方、吴根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郭齐勇、赵林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汪信砚、彭富春、徐明、朱志方被遴选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

潜心学术,智慧花结智慧果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有一流的研究成果。学院在科研方面注重加强问题意识和精品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康德、黑格尔著作的翻译与研究,明清哲学、儒学与当代新儒家特别是熊十力、冯友兰、徐复观的研究,楚地出土简帛中的哲学思想研究,莱布尼茨研究,托玛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的翻译与研究,美学基本理论与中西美学史研究,哲学逻辑研究,皮尔士研究等领域居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哲学学院出版了《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陶德麟著)、《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汪信砚著)、《死亡哲学》(段德智著)等一批重要著作;主编出版了《熊十力全集》(10卷)、《徐复观文集》(5卷)、《杜维明文集》(5卷)等多种大型学术著作;邓晓芒、杨祖陶教授翻译的新版《康德三大批判》由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出繁体字版),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五”期间,全院共发表论文1498篇,出版著作(含译著)164部,在《综合》、《哲学逻辑》、《亚洲哲学》等国外重要学术期刊和海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年鉴》统计,哲学学院2001至2004年论文发表数,居全国哲学院系之首。共获得各种科研成果奖励6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学院还创办了专业学术期刊《哲学评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学术界受到高度评价。

教书育人,为有源头活水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有一流教学水平。本科生中有2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9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2人获得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奖。研究生中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8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奖,多人次在权威期刊《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1人在英国重要期刊《亚洲哲学》上发表论文。

本科生教学改革实验取得重大成效。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哲学)为基础,武大哲学院2001年开办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和宗教学本科专业。2005年实行中西原典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培养模式。2005年,心理学系正式成立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心理学与哲学的交叉互动,对哲学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总数达347人,平均每年为研究生开设近70门课程,并加大一级学科培养力度,开设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对选修课进行合理配置。为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学效果,哲学学院大力加强教材、教风建设。引进英文原版教材30多种,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重要出版社已出版和即将出版新编系列教材24种,基本上实现了教材换代。几乎所有博士生导师都为本科学生主讲一门或多门课程。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风范得到学生和教育界同仁的高度赞扬。郭齐勇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湖北省教学名师和武汉大学师德标兵,赵林教授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李维武教授主持的“中国哲学史”、赵林教授主持的“西方哲学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