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信息  >  正文

“画 心”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04-21

——记韦志中老师“绘画疗法”精彩讲座

《画心》,凄婉无奈地哀叹“画着你画不出你的骨骼”。而4月12日,我们知道了,绘画,画不出“骨骼”,却是可以画出“心理”的。当晚7:00,哲学学院大报告厅,著名心理专家韦志中老师做客心理学系,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绘画疗法”的盛宴。

第一次关注韦志中老师,是因为他在第一时间发起了对四川的心理援助。照片上的他清清瘦瘦,却干练坚毅,充满活力。接下来知道,他师从心理学家张粹然先生,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临床心理咨询硕士研究生,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0年,开创了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担任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广州“心声热线”心理督导、广州路特拉奇俱乐部特聘高级爱情顾问、东莞众智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特聘团体心理咨询专家、东莞三希堂设计公司特聘心理顾问、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 Orientation 2007 心理顾问……

“感谢你们参与我的生命成长,明天的韦志中,会有你们的因素”。完全没有想到,这个顶着无数“头衔”的“神话般”的老师,面对我们这群尚未入门的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近了,讲座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始。

韦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绘画疗法的基本知识。绘画疗法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范畴,藉助绘画及其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使绘画者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绘画疗法是运用非语言的象征方式表达出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阻抗较小,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同时受来访者语言、年龄、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等限制也较少。绘画疗法可以应用于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和心理治疗(尤其是处理情绪障碍和创伤性情感体验、促进自我发展、改进社交技巧方面)。在精神分析取向的绘画疗法和艺术取向的表达性绘画艺术治疗中,韦老师更倾向于后者,更注重绘画过程和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互动,而不是咨询师以专家的身份去“分析”“患者”的绘画。因为只有来访者最了解自己,咨询师应该是引导者、推动者和陪伴者,重要的是要知道在合适的时候扮演合适的角色。

接下来,韦老师介绍了一些具体操作。“自由画”和“涂鸦法”关键在于让来访者放松下来,自由发挥,“请把当下脑海里出现的事物(也可以说‘形象’、‘场景’)画出来,什么都可以。”“这不是考美术,不需要评判,不需要比较,随便涂出来就行”;“风景构成法”,请来访者依次画出河流、山、田野、道路、房子、树木、人、花、动物、石头和自己认为不够的东西。在分析的时候要关注比例、色彩、边框、突出点等方面;“九分割统合绘画法”,请来访者在一张有边框的3×3格纸上,按一定顺序,在9个格子里画出命题或未命题的的画。它容纳了时间和空间,减少了不大会画画的人的抵触心理,能同时表达出相互矛盾的信息,能够从多方面了解来访者。绘画可以和诗歌相结合,更好地缓解、表达来访者的情绪。韦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绘画疗法的个案,很震撼那一幅幅看来简单的图画下面居然有如此复杂的内心世界!

很快就到了“现场体验”环节。韦老师请我们现场作画。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来访者”自由选取绘画形式,画出自己目前最关注的问题,不论是自我问题、关系问题还是情绪情感问题。同时,“咨询师”在一旁陪伴、观看、提问。然后“咨询师”在图画上添加一些内容,静观、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同学们踊跃将自己的图画拿上去与大家分享。在“来访者”自己的描述中,在“来访者”和“咨询师”的互动中,在韦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清晰地看见了自我整合的要求及潜在的危险,看见了自我成长的星星之火和面临的重重困难,看见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一份关系的迷惑和不舍,甚至见证了一份甜蜜的爱情和对未来生活的建构。不得不惊叹绘画疗法的神奇!

窗外大雨磅礴,厅内气氛热烈。韦老师不仅展现了绘画疗法的多彩世界,更展现了一位优秀心理学专家高尚的职业道德。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聪敏睿智、经验丰富的老师,更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的榜样。从7:00到10:00,尽管超出一般讲座整整一半的时间,我们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直到张老师宣布讲座结束,我们仍意犹未尽,奢望讲座能长些,更长些……我们想说的是,“韦老师,感谢您参与我们的生命成长,明天的我们,已经有了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