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国荣应邀来我院做“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学术报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5-22

本网讯(通讯员 刘思源)5月19日,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杨国荣教授应邀,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作了题为“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主持,李巍教授、文碧方教授、黄燕强副教授以及院内外30余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杨国荣教授认为,人的存在过程既关涉人与对象的互动,同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关,而意义关系则是二者的核心问题。他从意义与人、意义的不同面向、目的之维等三个方面展开了他的主题报告。

(吴根友教授)

杨教授指出,事物的意义因人而有,意义总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无论是在科学认知层面,还是在价值层面,意义与人的存在及其活动密不可分。就前者而言,外在对象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定需要人从相关学科的角度观照并予以考察时才能够呈现出其科学意义,即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理解对象“是什么”离不开人的认知活动;就后者而言,对象的意义更是与人的活动联系紧密,对此,杨教授主要从审美的角度阐述了对象的意义(审美意义)与人(审美主体)及其活动(审美过程)的关联。在价值领域,杨教授从“仁民爱物”“万物一体”等天人关系所表达的生态意识、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之美、王阳明“南镇观花”蕴含的心物关系等三方面论述了意义非自然天成,而是无法离开人的视域。

随后,杨教授进一步说明,意义不仅关乎外部对象,而且与人自身的存在相关。他以“做事”作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认为人的作用和活动主要是以“事”的多方面展开为内容。杨教授分别从人禽之辩与文野之分两个角度强调了存在意义的生成与人的做事过程具有一致性。

(杨国荣教授)

接着,杨教授阐述了意义的不同面向。他认为,从自然的维度来看,人之外的对象世界具有自在性质,人作用于自然之物进而使其表现出“人化”特点后便使其成为对人呈现出肯定意义的对象;从社会的维度来看,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人之存在取得正面意义的前提,主要表现为由无序向有序的发展,以“礼”与“仁”两个重要范畴为例,它们指向社会秩序与人伦关系的和谐;从人的意识和思想形态的维度来看,不同的观念领域之中包含特定之“事”的展开。

在阐明了意义具有认知与价值两个层面的基本内涵之后,杨教授进一步从价值的维度对意义进行了考察。他指出,意义的价值内涵,首先体现于人的目的,而目的则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双重品格。杨教授区分了目的的客观性与客观目的,认为纯粹的客观目的往往与人没有关系而是关联于超验存在,如意志之天、上帝等。意义的确认,应当从人的存在出发,而非仅仅着眼于超越的视域,这要求回到人类的共同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他集中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话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认为对话以平等参与为前提,表现为不同视域的融合,而且他更加强调不能局限于沟通和理解,而是要重视解决问题和实际变革,这一过程离人不开人的实际参与和做事,由此才能推进意义的实现。

(讲座现场)

报告结束后,吴根友教授总结道,杨教授纵横古今、融汇中西,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多重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释,打破了我们对于意义的扁平化理解,既有哲学的思辨又有现实的关怀。

最后,杨教授还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详细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