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中国哲学讲坛】南京大学翟奎凤教授主讲“主宰与流行——朱子与宋明理学研究新视野”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9-06
本网讯(通讯员 管玉琢)9月2日上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奎凤应邀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B214讲授“主宰与流行——朱子与宋明理学研究新视野”。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储昭华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文碧芳教授评议,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教授、廖璨璨副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肖航副教授以及20多位同学参加了讲座。本讲座系“珞珈中国哲学讲坛”第7期。
翟奎凤教授讲座
讲座伊始,翟老师首先点明了选题意识,以往学者常围绕“理气心性”等关键词研究宋明理学,而“主宰”与“流行”虽常出现却往往被忽略。翟老师指出,“主宰”一词较早出自佛教经典,大多在消极意义上使用,指向对梵天和“我执”的破除。此外,唐代一些禅师在正面意义上使用此词,意味着对主流佛学界的翻转。
其次,翟老师介绍了主宰意义下的帝天及其与理之关系。“主宰之帝”一词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北宋早期儒家的“主宰”有着很强的神格义。朱熹往往在解释《尚书》《诗经》的背景下论帝天之主宰义,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与苍苍之天可以看作是三位一体。翟老师介绍了朱熹通过主敬来强化内心的主宰功能,即内心警觉省察才能避免“为私意所胜”。与之相较,朱熹认为禅宗则不讲主敬,以心观心,不胜烦扰。
接着,翟老师从“流行”作为理学话语的使用讲起,指出朱熹多将其与其他理学概念尤其是“天理”连用。朱子不仅将“天理流行”与程颐“以公言仁”相联系,还认为其体现为一种自得和乐的精神。就流行义而言,理、气、心是一体的。
最后,翟老师按时间顺序阐述了朱熹之后对“主宰”“流行”的使用,指出朱子后学门人的使用并未跳出朱熹的解释框架,王阳明则强调了心、良知的作用。湛若水较为明确地自觉以“主宰”言“中”、“流行”论“和”,阳明后学则进一步将“主宰”“流行”作为一对范畴同时使用。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常以主宰、流行话语评述明儒思想,他认为儒释皆谈“流行”而释氏无主宰,有狂放之弊。总括而言,“理之主宰”义取代了“帝天主宰”义,“主宰-流行”话语成为中晚明思想的重要标志性话语。传统中国哲学复杂的理气、性命乃至神气关系,都可以纳入到“主宰-流行”这一重要思想范畴中来重新审视。
文碧芳老师在点评中指出了这一研究在方法上的创新,并讨论了从商到周、从唐到宋时人对“天”的不同认知,比如朱子的“主宰”体现为“心主性情”,圣人能够贯通天地故而“流行”,而陆九渊、王阳明的“本心”就是主宰流行,因此不需要使用两个概念进行区分。阳明后学在论辩中的使用也是为回应论敌,仍强调“主宰”即是“流行”。
廖璨璨老师指出,此前宋明理学研究的框架渐趋固定,翟老师的研究视角带来了新意,进而与翟老师就传统理气心性的范畴与“主宰-流行”这一新的理学话语范式如何相涵摄的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探讨了易学中的“定位”与“流行”与“主宰-流行”的关系。
翟老师回应,理气架构难以兼容理学中情感和信仰的安顿,而这恰恰是“主宰-流行”范畴所能解释的。如果以“主宰-流行”观点看《易传》中的“穷神知化”,“神”是“主宰”而“化”是“流行”。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之际,储老师再次对翟老师内容详实、角度新颖的讲座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