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黄笛来我院开展“胡塞尔对感性-知性关系的现象学重构”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4-02
本网讯(通讯员 李智博)3月28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黄笛老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B214报告厅做了题为“胡塞尔对感性-知性关系的现象学重构”的讲座。该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刘沁副研究员主持,外国哲学教研室王咏诗副教授、刘任翔副教授、美学教研室贺念副教授参与对谈。
刘沁副研究员主持
引言环节,黄笛老师概述了他的问题意识并将其定位于哲学史背景中。一般认为,《逻辑研究》的感性-知性关系学说构成了对康德哲学的拒斥。但黄老师主张,《逻辑研究》的工作其实是绕开康德重新出发。不过,在发生“超越论现象学”、“发生现象学”转向时,胡塞尔的工作又的确与康德有所接近。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转变,这一新学说与《逻辑研究》的关系是什么?对此,黄老师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考察和回答。
第一部分,黄笛老师介绍了胡塞尔的一些核心区分以及它们如何产生自胡塞尔的哲学史批评。首先,黄老师梳理了胡塞尔的几组重要区分及其定义,主张其感性-知性学说恰恰是对各种区分的澄清、增加而非取消;其次,黄老师以“第二研究”为例,指出胡塞尔对经验论的抽象理论展开批评基于的要点;最后,黄老师提醒说,胡塞尔对经验论的批评并不与康德完全一致,相反,胡塞尔认为康德并未找到“现象学意义上的主体性”这个“元地基”来把握感性-知性关系问题。
黄笛老师主讲
第二部分,黄笛老师详细介绍了《逻辑研究》中的感性-知性关系学说。首先,黄老师接续胡塞尔对于康德的批评,重申了主体的“对象化行为”在范畴直观学说中的重要意义;其次,这种“对象化行为”被放在充实与直观的框架中加以具体解说。无论感性行为还是知性行为都是“对象化行为”;最后,黄老师分三个步骤详细地重构了“第六研究”第六章中对范畴直观学说的论证、澄清了胡塞尔这一时期的感性-知性关系学说。
第三部分,黄笛老师转向介绍发生现象学中的感性-知性关系学说,并将其与《逻辑研究》加以对比。首先,黄老师介绍了这一转向的背景,并定位了转向的时期;其次,黄老师通过澄清问题意识,指出胡塞尔转变的关键在于其对范畴对象的高阶性质的理解转变;然后,借助发生现象学下的意义构型与对象关系学说,黄老师将感性-知性关系放在主体构造活动的不同层次中加以理解,并把知性行为理解一种“折叠”、“外翻”或生产性重复;最后,黄老师讨论了这一学说的认识论和规范性意义。
总结部分,黄笛老师重新梳理了讲座的思路和论证,并最终主张,胡塞尔两个时期的感性-知性关系学说是既有连续也有断裂的关系。
互动提问环节,就刘任翔老师提出的“与德国观念论传统中的‘直观’概念相比,胡塞尔对直观的拓展是否将其可错论化?”、“‘折叠’作为隐喻是否恰当、能否与‘外翻’同时成立?”,贺念老师提出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范畴直观学说中,作为系词的Sein与作为存在谓词的Sein是否可以等同?”、“‘生产性重复’是否使得知性不再具有原初被给予性?”、王咏诗老师提出的“对于胡塞尔来说,数学与逻辑学的关系为何?”、“胡塞尔是否认为数学方式与概念推理方式可以被等同?”等问题,黄笛老师给出了精彩、细致的回应,并与在场老师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场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提出了相关问题,黄老师也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黄笛老师回应提问
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丰富的学术盛宴,也为后两日将举办的“时间与差异”欧陆哲学工作坊做了良好的预热。整场讲座在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