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Nicolas de Warren教授来我院开展“我们所在乎之事的价值:胡塞尔的现象学伦理学”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4-07

本网讯(通讯员 刘任翔)3月31日下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Nicolas de Warren教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B109报告厅做了题为“我们所在乎之事的价值:胡塞尔的现象学伦理学”(The Value of What We Care About: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Ethics)的讲座。该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刘任翔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黄笛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贺念副教授评议。安徽大学哲学学院余君芷老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郝长墀教授、刘沁副研究员出席活动。

刘任翔副教授主持

引言环节,de Warren教授介绍了通过胡塞尔的价值论(axiology)思考来面对伦理学问题的背景。他首先区分了面向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的伦理学和力图寻求善、寻求“做对的事情”的伦理学。胡塞尔的工作主要是对前者有贡献。具体而言,胡塞尔认为我们所在乎之事是道德规范或法则的有效性的源头;而对我们在乎什么的澄清,有赖于在“使命”(vocation / Berufung)的召唤下努力培养起完整的自我。在这里呈现的是使命、触动(affect)、价值(value)和奋勉(striving)的四元结构:我们所在乎之事呈现于使命对我们的触动之中,这种触动使得我们能够把握实践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价值,而价值又引导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奋勉。

de Warren教授主讲(一)

讲座第一部分,de Warren教授进一步定义了几个核心概念。“使命”是有关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念;而自我则是朝向该理念的一种筹划。在我们尚未是的理念性未来和我们所是的当下之间,有一种自我同自我的距离,从而也有了各种“找不到自己”的可能性。理念呈现在对各种事物的在乎(把握为有价值)之中,事物都是在价值中呈现自身,而欲望是价值的结果而非原因。这样一来,人在为事物赋予价值时就不完全是被动的,但同时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被环境抛入种种使命,以及相应的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恰在于在我们所涉入的种种价值之间实现一种调和(alignment / Einstimmigkeit)。

de Warren教授主讲(二)

第二部分,de Warren教授进一步深化了他提出的框架。他首先指明,对胡塞尔而言,道德责任不仅是个体对个体的关系。父母在对子女的爱之中,不仅对个体的子女负责,还对作为理性价值的亲情负责。个体“例示”(exemplify)了这种对价值本身的责任,使得原本各不相同的个体能够朝向普遍的道德规范。其次,个体响应某种召唤的过程,并非对普遍规则的运用,而是要再次将召唤具体化到另一个个体身上。再次,在被各种使命所召唤之际,现实的人难免陷入冲突,此即胡塞尔所说的“人格的悲剧”(tragedy of the person)。

de Warren教授主讲(三)

在结语部分,de Warren教授提出,在胡塞尔那里,伦理价值具有内在性。它并不随所在乎的个体的现实或可能的消失而消失,因为我们不仅将种种事物当作有价值的,还把能够承担价值的我们自己当作有价值的。即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们也应当如其将要永远延续一般看待价值。这种超出当下自我之想象力、超出个体生命之无常的价值性自我概念,胡塞尔称之为“极乐”(Seligkeit)。

互动提问环节,黄笛副教授提出了胡塞尔那里伦理与道德的区分问题、价值论在胡塞尔和舍勒那里的不同表现的问题。贺念副教授提出了有关胡塞尔的“伦理学还原”如何理解、使命是来自对理想自我的想象还是来自他者的呼唤的问题。余君芷老师提出了主体性参与构成了价值如何具有客观性的问题。de Warren教授对此一一进行了细致而有启发性的回应。

黄笛副教授提问

贺念副教授提问

余君芷老师提问

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思想的盛宴,也为现象学和伦理学研究的沟通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方向。最后,刘任翔副教授表达了对de Warren教授的衷心感谢,整场讲座在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