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敦和讲席教授吴根友来我院开展“萧萐父先生的诗化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4-11

本网讯(通讯员 王硕)4月8日晚,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敦和讲席教授吴根友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B214报告厅做了题为“萧萐父先生的诗化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的讲座。该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李巍教授主持。中国哲学教研室储昭华教授、廖璨璨副教授、黄燕强副教授参加了此次讲座。

引言环节,吴教授宏观考察了中外哲学史,概述了诗化哲学的意涵与现状。吴教授指出,萧萐父先生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几个提倡并践行“诗化哲学”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以“双L情结”(逻辑Logic与竖琴Lyric)为核心特质,融合中西哲学精髓,为中国哲学特质的界定与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诗化哲学具有情理交融的特质,既避免宗教迷狂,又超越狭隘的科学实证,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风貌。吴根友教授强调,“诗化哲学”并不是哲学下的二级分支学科,而是哲学本身要在情与理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而具有诗一样的韵味。

随后,吴教授详细阐述了萧萐父先生对“诗化哲学”的三重定义。其一,中国哲学是情与理、诗与哲学的高度结合;其二,这种结合形成了“求美与求真统一”的中国特色,使哲学既非宗教亦非纯科学,而是一种诗化的形而上学;其三,中国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审美与契真合一”的人生境界。1995年,萧先生在为《诗评中国哲学家》作序时进一步阐释,中华哲人通过在冲突中求和谐、在差异中求统一,缔造了这一优秀传统。

同时,吴教授介绍了萧萐父先生勾勒出“诗化哲学”的三种形态:一是哲学著作中的诗性表达,如《老子》《庄子》的韵文寓言,孔孟的哲理警句;二是诗歌中的哲学思想,从《诗经》《天问》到李白、杜甫、王阳明等,皆以诗寓理;三是专门的哲理诗与哲学评论,如陶渊明《咏贫士》、朱熹《六先生画赞》等。此外,吴教授做了补充,认为史学巨著如《史记》应被纳入诗化哲学范畴,因其“发于情,肆于心”且蕴含深刻的历史哲学。

进而,吴教授指出萧先生本人亦是“诗化哲学”的践行者。其诗作通过“心火”“道真”“天心”等意象,将抽象哲理具象化,如“一卷心书昭学脉,千秋慧业蜕师门”礼赞熊十力的学术精神,或借傅山“风骨”倡导“漫汗通观儒释道”的开放视野。吴教授特别指出,萧先生以“卮言”式的诗性语言激活哲学表达,使思想兼具理论深度与感染力。

最后,吴教授强调“诗化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论。萧先生主张以此重构中国哲学史的叙事框架,突破西方哲学范式束缚。

在本次讲座的互动讨论环节,诸位教授围绕“诗化哲学”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洞见的探讨。李巍教授着重强调了萧萐父先生所倡导的诗性与哲思创造性融合的重大意义,这一融合突破了传统哲学方法论的局限,其非制度化的思维特质为哲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启示。廖璨璨副教授则精准捕捉到“诗化哲学”的双重特质,即哲学诗性与诗的哲学性的融合,并基于这一认知将讨论拓展至比较哲学视域,提出“兼具诗性与哲思的‘诗化哲学’特质是否为西方哲学特点”的关键问题。

吴教授回应指出,“诗化哲学”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尽管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类似表达,但未成为主流。同时,吴教授提出这一理论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深远启示,即哲学不应局限于逻辑语言,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等也可承载哲理思考,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应得到重视。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吴教授均给予详细回应。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参与聆听的师生讨论热烈,收获颇丰,最终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