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魏屹东教授来我院开展“具身智能何以具身”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5-25
本网讯(通讯员 叶子绿 韦国强)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邀请,5月24日上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魏屹东教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B214报告厅作了题为"具身智能何以具身"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主持,计算机学院蔡恒进教授评议。30余位院内外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魏屹东教授首先介绍了“具身智能”概念的起源以及学术界对于“具身性”的界定。具身智能起源于第二代认知科学所提出的具身认知纲领。该纲领反对身心二元论,强调身体对思维的基础性作用。正如视觉要经由眼睛实现一样,人的思维也不仅是大脑内部的活动,人的身体同样参与了思维过程。目前,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已经揭示出了“无身智能”的局限。这类人工智能没有身体,只通过与人类问答交互,缺乏对物理世界的真实理解。而具身认知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具身智能——即将智能体嵌入物理环境,使其通过身体行动,完成“感知-行动循环”——能够实现无身智能的认知升级。不同于生物自然主义强调身体需具备碳基生物体的生命属性,魏教授认为,具身智能体的“具身性”应当指的是身体功能的物理实现。换言之,硅基“身体”是可能的,只要这个“身体”具备与碳基身体相同的功能,能够满足任务需求即可。
魏屹东教授随后梳理了当前围绕“人工智能体能否实现身体功能”所展开的种种争论。这些争论的核心聚焦于碳基生命体与硅基人工系统的本质差异。泰格马克提出的“生命3.0”理论认为,超级智能有希望突破生物限制,延伸到硅基系统之上。但反对者质疑道,人工智能体即使能模拟人类智能,也缺乏元认知能力,并非真正的智能体。争论进一步延伸至“缸中之脑”隐喻的现实版本:若将意识上传至数字载体,这种“无身之脑”能否具备意识和生命?支持者主张,物理实现的关键在于信息结构的完整性;反对者则强调,脱离生物代谢与神经信号的身体交互,意识将沦为空洞的符号操作。部分学者还指出,即使具备了身体功能,人工智能体也不可能真正拥有“内部事件”,因此也不可能具有生命。生命是有意识、有智能、有理解和能想象之主体的前提。而由计算机生成的运动意义上的人工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最后,魏屹东教授认为,与其围绕意识、生命这些模糊的概念争论不休,不如另辟蹊径。他提出了新物理主义的“适应性表征框架”。适应性表征指一个实体或者系统调整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自组织的物理系统、生物系统和认知系统都拥有这种能力。一个实体或者系统,如果有了适应性表征,它们就有了智能。因为广义上的智能正体现在适应性和表征性两方面上。适应性指的是与目标对象或环境匹配,是生物体的最基本智能;表征则是指使用语言、逻辑、模型等中介描述目标对象。表征本身预设了一个表征者的存在,也蕴含了认知行为。适应性表征框架能够很好地解释具身性,自然智能和人造智能的关系。具身性对于自然智能是必须的,因为没有身体就没有生命,当然也谈不上具有意识和智能。但具身性对于部分人造智能却不是必须的。只有需要移动的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才需要身体,大语言模型则不需要。适应性表征包含了具身性和认知性,因此,所有心理或精神现象,包括意识、智能、认知、理解等,都可通过“适应性表征”框架来说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差异和共性亦可以通过适应性表征得到更好的解释。
评议环节中,蔡恒进教授高度肯定了魏屹东教授对于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洞见,表明适应性表征框架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概念。智能的本质就是“会调整、能描述”,从这个角度理解智能,不仅把生物和机器的智能统一起来,而且还解决了“身体是否必要”的争议。不过,就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识的问题,蔡恒进教授持有与魏教授不同的观点。蔡恒进教授提出,意识是与物理世界相对的概念,意识就是对物理世界的因果链重构。尽管大语言模型的底层运行机制和人类不一样,但不能证明它就没有意识。
就蔡恒进教授对意识的看法,魏屹东教授回应道,意识应当是生命激活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体验和感受。如果没有生物身体,智能体就无法获得意识。不过,没有意识不等于没有智能,智能表现为对问题的解决与对任务的完成,这种能力能够通过适应性表征框架进行解释。蔡恒进教授进一步追问,意识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人与人之间,人的不同阶段之间的意识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什么人工智能不会发展出一套与人类意识不同的意识类别呢?魏屹东教授解释道,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是意识不同,而只是认识不同。另一方面,用适应性表征来解释人工智能,一个关键的目的在于绕过对意识这一模糊的概念的依赖,从而赋予智能更具体的、可操作的含义。现场师生就“功能主义与具身性是否矛盾”、“大语言模型运行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人工智能对目标的完成能否被视为一种渴望”等问题向魏屹东教授请教,魏屹东教授一一给出了全面细致的回答。
(摄影:李心怡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