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清华大学刘奋荣教授做客长江论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5-11

本网讯(通讯员廖颖诗)2021年5月7日晚,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的武汉大学长江论坛第一百三十二讲在振华楼B102成功召开。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教授以“主体社会性的逻辑刻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逻辑报告。此次论坛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勇教授主持,来自哲学学院和校内其他院系,及武汉周边高校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报告伊始,刘奋荣教授介绍了逻辑学家王浩的求学经历、学术贡献及他与逻辑学家哥德尔之间的学术交往。王浩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刘教授以此报告纪念王浩诞辰100周年。

刘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如何用逻辑的方法刻画主体社会性。刘教授指出我们可从如下视角刻画主体:信念、知识、愿望、意向、偏好、决策、计划与行为等。刘教授先介绍了传统认知逻辑如何刻画关于多主体的知识推理,及表达分布式知识和公共知识的方法。社会影响指的是结构社会网络中个体所受的影响。主体在社会影响下修正自己的信念。此报告的研究目标是理解个体和群体信念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一个理解集体认知行为的例子。

紧接着,刘教授以主体的信念为切入点,继续Patrick Grim 和 Brian Skyrms等哲学家的做法,采用动态系统模型的方法理解哲学问题。刘教授先介绍了些表示主体信念的不同模型。在DeGroot模型中,主体的信念表示为对一个给定命题为真的主观概率。在阈值模型中,主体或者相信一个命题,或者不相信。之后,刘教授引入了信任矩阵的概念,其在一定意义上刻画群体定义结构与关系。信任矩阵作用在主体信念向量上得到新的主体信念向量。给定现在的信念状态和信任矩阵,每一次更新给出每个主体下个阶段的信念。 每个主体一轮接一轮进行观点聚合,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每次执行都决定主体下个阶段的信念,整个过程是确定性的。给定初始主体信念向量和信任矩阵,我们可得到信念的转换矩阵,其对应于刻画群体状态转换概率的马可夫链。之后,刘教授引入了群体潜在信念的新概念,定义了何谓“群体对于给定命题具有潜在的信念”。直观上说,如果在足够多的步骤之后,总是更有可能(>0.5)整个群体会对给定命题达成一致意见,我们说该群体对于该命题具有潜在的信念。

介绍群体潜在信念的特征后,刘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群体信念在经过足够多的转换后在怎样的条件下趋于稳定;二是趋于稳定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对于问题一,刘教授指出如果信任矩阵是强连通的和非周期的,那么群体的转换矩阵将收敛于一个极限矩阵。对于问题二,刘教授指出如果信任矩阵是强连通的,那么在转换矩阵中恰好存在两个吸收状态;如果信任矩阵是强连通的和非周期的,则转换矩阵是吸收的马尔可夫链对应的矩阵。刘教授的研究团队证明了若信任矩阵T是强连通的,则如下命题是等价的:信任矩阵T是非周期的;由T生成的转换矩阵是吸收的;由T生成的转换矩阵是收敛的;信任矩阵T是收敛的。这一结果揭示了信任矩阵和转换矩阵间的关联,及转换矩阵收敛的一般条件。刘教授总结了以上研究的理论意义:采用动态系统模型研究个体与群体信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给出了能够保证群体信念趋于稳定的一般条件。

最后刘教授进行了延伸讨论,根据研究所用的动态系统方法,将主体推理的逻辑问题与理性概念的哲学问题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理性概念的最新讨论与研究成果。

报告完毕后,刘奋荣教授分享了清华的逻辑学传统及清华大学逻辑学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情况。最后在场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刘教授展开讨论,刘教授耐心回答了师生们的问题。

本次论坛报告内容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刘教授的讲解层层递进,细微深入。同学们均表示此次论坛收获颇丰,体会到逻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分析哲学问题时带来的力量、精度和深度。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