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厦门大学吴胜涛副教授来我院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11-02

本网讯(通讯员魏心妮)11月1 日下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吴胜涛副教授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走向亲社会正义:文化试视野下的正义动机及其心理功能”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尉兆梁副研究员主持。我院基础心理学教授喻丰教授、张春妹副教授、张文娟老师,应用心理学教研室谢天副教授、白宝玉副教授、尉兆梁副教授以及3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

讲座围绕正义作为规范、正义作为补偿、正义作为文化、局限和展望四个部分展开。

吴胜涛副教授从罗尔斯的“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德”开始,回顾了正义的相关研究。吴胜涛副教授指出,正义是人类道德的基石,但不同文化给出的认知框架和解决方案却有所不同。而且,现有西方正义相关的文献中多以个人为中心、以受害者为中心,围绕受害者、拯救者和作恶者这个三角关系展开的。这种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通常被认为是反社会的,会贬低受害者的。然而,这种研究思路存在一种问题,无论是不恰当的正义观和不公反应(如是非不分、报仇心切),还是强行以西方的正义方案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在实践中都会造成道德混淆、误导人们的价值观,甚至以“正义”之名追求个人利益、伤害他人或违反公德。为了打破这种受害者为中心的正义研究范式,吴胜涛副教授做了一些的研究,探索指向他人的一般正义观如何在不同文化、境遇中发挥秩序规范与心理补偿作用。首先,开展了3个研究,分别以惩罚迫害者和惩罚性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实验启动两种研究方式验证了公正是一种规范,即公正世界信念受到挑战,人们会偏向于惩罚作恶者。其次,正义是一种补偿。在后续的研究中,吴胜涛副教授以在四川地震中受害程度不同的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被试的公正世界信念,结果发现即使是受灾程度最严重的人依然相信正义;在控制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弹性;而且在启动被试的未来视角之后,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被心理弹性也越高。

吴胜涛副教授点明,正义还是一种文化。在对国内心理学期刊中公正世界信念的研究进行元分析之后,他发现无论是处于正常情境还是逆境,中国人都觉得世界公平的。考虑到内隐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的存在,吴胜涛副教授探讨了指向自我和指向他人时公正世界信念的差异。结果发现,指向别人时,人们认为不公平感更高;在指向自我时,公平感和不公平感之间无差异;进一步使用大数据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内容为数据,分析之后发现人们在谈论他人时更常提到正义,并且ERP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是嵌在人们的大脑中的。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被试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研究也发现中国人比美国有更高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结合道德基础理论,吴胜涛副教授继续探究了公正世界信念的男女差异、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差异、高低社会阶层(儿童)的差异。进而,鉴于道德基础的多维性及文化演化的协同性,吴胜涛副副教授提出了一种文化包容的、超越正义的道德心理研究范式,用亲社会正义感这一全新的问题视角和理论框架来解决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

(图片:邓莉萍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吴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