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来我院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4-17
本网讯(通讯员刘可馨)4月15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陈泽环教授在哲学学院B214报告厅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讲座,讲座题为“施韦泽伦理学研究在中国——回顾、拓展与方向”。讲座由陈江进老师主持,我院方永老师以及其他院校师生参与交流。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施韦泽伦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而展开,具体涉及施韦泽的伟大人格、立足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和文化哲学、统合东西方成就的世界宗教文化和伦理研究等方面。
讲座伊始,陈泽环教授详尽地介绍了施韦泽的生平,并将其划分为反思痛苦的少年时代、反思幸福权利的青年时代、进行文化批判的中年时代与反对核战争的晚年时代。依据这些背景,陈教授以三个关键词概括了施韦泽的人格特征:崇高、完整与深刻。施韦泽不仅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艺术才能和学术才能的协调,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结合,精神活动和实际行动的统一。另外,施韦泽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学者,批判工业化和商业化时代的物质主义崇拜,很早就意识到西方近代主体性思辨哲学的局限,超越了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宰制自然的主体性哲学,创立了作为当代生态和环境伦理先声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其次,陈泽环教授切入施韦泽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敬畏生命”。“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这段论述可以说是施韦泽关于其“敬畏生命”哲学和伦理思想的典型阐发,在20世纪以至21世纪的人类思想史中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产生极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敬畏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基本要素:肯定世界与生命、伦理。所谓肯定世界和生命,是一种对待社会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类似中国儒家传统的积极“入世”精神。它要求个人承担起对一切生命的责任,为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而努力。所谓伦理,则是一种思想必然的、普遍的道德原则,它要求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至于这两个要素的关系,陈教授认为,伦理更为重要,但通过敬畏生命,这两个要素可以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实现伦理文化理想的动力。
从方法论上说,施韦泽反对笛卡儿的自我意识反思,主张采用了生命意志的自我体验方法,并表示,真正的哲学必须从意识的最直接和最广泛的事实出发。陈教授如是评价施韦泽:施韦泽的思想主要受到三位思想大家的影响:歌德、尼采和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他真正超越了西方中心论、主客二分和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将“敬畏”延伸到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之中。
最后,陈泽环教授从中西文化互鉴、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启蒙主义行动哲学观、西方本真性伦理学新范式、应用伦理学新发展、美德伦理学复兴、生命本体论等有效研究路径展望了施韦泽在中国学术界的广阔研究前景。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陈泽环教授重点介绍了施韦泽的文化比较哲学,尤其是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关注。相较于西方文化的“衰落征兆”,施韦泽高度赞扬了中国伦理思想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伦理思想的领先性和优越性,施韦泽认为,中国伦理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赋予了爱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施韦泽眼中的中国思想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伦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观,和他本人要追求的世界观高度一致。孔孟老庄的人道思想、和平信念、对动物的同情,儒家的“入世”态度,庄子对机械文明的批判等等,都批判性地容纳在施韦泽的思想之中。这为我们探寻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使命开拓了新的视野。
在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施韦泽的神学背景与敬畏生命的关系”“施韦泽可能如何应对当代文化多元主义的冲击”“中国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的关系”“环境伦理学中的理想主义可能遭遇的困境”等问题与陈泽环教授进行深入讨论。陈教授再次强调,当代中国学者要重视施韦泽伦理学的现代价值,发扬哲学引导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把哲学理解为对世界观的努力探寻,要对哲学“碎片化”与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深刻反醒。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