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首都师范大学白奚教授来我院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11-11

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国学院的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白奚教授于2014年11月7日上午在哲学学院南楼114会议室,专门为中国哲学和国学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做了主题为“战国黄老道家的阴阳观念及其与阴阳家思想的关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田文军教授主持,哲学学院、国学院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近30位研究生聆听了讲座并参与讨论。

白教授指出,黄老道家和庄子的地位相当,都是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庄子传承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和道家的重要理念,因此被奉为正宗道家。但庄子本人远离了当时现实政治的权力中心,作为隐士避世而居,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当时的学术界看成边缘人物,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黄老道家这一派,虽然著述纷纭,内容复杂,但总体来说还是与当时追求富国强兵之道的时代潮流相契合,因此出现了“百家盛于战国,后来(指战国中后期)黄老独盛”(蒙文通先生语)的局面。相对于庄子的避世,黄老道家一派积极与现实政权合作,对各家各派的思想优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因此比较顺利地融入了战国时期的学术主流。

讲座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块,一是战国黄老道家的阴阳观念,二是其与阴阳家思想的关系。白教授以《黄帝四经》、《管子》和《吕氏春秋》三部书为例,指出这三部书关于阴阳观念阐释得相对清楚具体。白教授将黄老道家阴阳观念总结为四条:1、四时教令;2、阴阳刑德;3、阴阳灾异;4、阳尊阴卑。比较清晰的一条线索就是《黄帝四经》总是做“阴”“阳”两段论,《管子》则扩充到四时(四段论),《吕氏春秋》更扩展为十二月令(十二段论)。

白教授对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指出该书第一次将“刑政”及“德政”并提,是糅合了儒家和法家关于治国思想的精华,而这部书比儒家和法家的其他经典出现得更早。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思想与《黄帝四经》多有类似,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目的性。

白教授指出,黄老道家兴于战国中期,只是一些雏形的理论观念。而阴阳家作为九流十家中的一派,其具备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则晚至战国晚期,齐国人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创立了阴阳家学派。阴阳家应是阴阳五行家的简称,并且是阴阳家与五行家结合互补的产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白教授举出十多条证据表明阴阳家与五行家合流这一事实(按: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庞朴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一篇文章,但很可惜庞先生没有继续深入探讨),认为《黄帝四经》中只有阴阳没有五行,应出现较早。而《管子》则既有阴阳又有五行,其内容非常复杂,主体部分则是战国中期齐国人的作品,以齐国名人管仲的名字命名,体现了齐国本土文化与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外来文化相抗衡的结果。《吕氏春秋》则出现最晚,主要来源于早期黄老道家的思想。

白教授用这三部书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从战国中期的黄老道家到战国晚期的阴阳家学派,其阴阳观念均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博硕士研究生们就讲座的内容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白教授一一做了简要而精彩的解答。白教授坦言这次讲座是自己多年来的一桩心愿,也是对于母校的一次回馈,整个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画上了句号。 (杨铭硕)

附:白奚教授简介

白奚,山西太谷人,1953年生于北京,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主要方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化。著有《稷下学研究》,另有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白奚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哲学系。 1982年毕业留系任教,主讲中国哲学史。 1988年任讲师。 1989年在职获武汉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学位。 1992年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5年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 1996年任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9年被选拔为首都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6年入选北京市教委拔尖创新创新人才计划。 兼任《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教育部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