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王中江教授来我院讲授“秩序、制度与贤能:道家为什么反智新解”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06-03

5月29日上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在我校哲学学院举行了以“秩序、制度与贤能:道家为什么反智新解”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国学院副院长丁四新教授主持,哲学学院、国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中国历史上,对儒家的“主智论”与道家“反智论”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而老子的“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言论,更使得人们误解老子不允许臣下和人民有知。王中江教授首先以“道家如何构建社会政治秩序与它的反智倾向”为引题,分别从道家的政治愿望;秩序与贤能的关系;制度与贤能的对比与道家的制度和规范共同体与政治实践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他认为“无为无不为”的道家,特别是黄老学“反智”的背后很可能是一种内在的追求。道家对理想国家的设想可能并非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小国寡民”,而很可能是一种对大国秩序的政治期望。这些可以从诸多道家经典文本中寻得。可以说,老子的反智倾向是与其政治原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概括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黄老学对老子政治原理的充分继承又体现在其“执道”、“执一”上。而由“道”到“法”的过渡也显示了黄老学对老子治道德转化。由此,王中江教授又提出了道法统治和贤能治理的概念,他认为道法统治的标准性、客观性与贤能治理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要求依据道法的人间法与度量衡的类比来达到平衡。黄老学着眼于政治的公共性,侧重于“公共理性”和法律之“公”:公天下与私天下。虽然道家的制度和规范共同体与政治的实践或为今人所误解和曲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汉代历史学家和评论家的论述中找到黄老学政治思维的真谛。“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同时,围绕“王道”与“霸道”在当今又衍生出了对“万能的”统治与制度万能的争论,对于这一问题,王中江教授认为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是相对于个人的能力来说,制度优越于个人。同时王中江教授又对比了西方哲学于此相关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叫人不要用“智”,欲以一己之智胜法律,便是法律所欲禁止的。休谟也认为,只有全面采用“普遍的、不允许有灵活性的公正行为准则”,才能保证普遍秩序的建立。而在东西文化的结合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严复,他认为“夫制之所以仁,必其民自为之。使其民而不自为,待坐待他人之仁我,不心蕲之不可得也。”王中江教授认为,通过以上中西方观点的对比可以发现,不唯在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同样对建立秩序和共同体生活有着描述,而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大主流思想儒道,对如何建立一种好的秩序和共同体生活具有的不同思维向度。通过对儒道之别的对比,王中江教授认为道家在一定意义上引进了更高的原则,即“绝圣弃智”与“绝智弃虑”。

最后,王中江教授结合当今实际环境,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治与法治,通过对制度、秩序与贤能三个概念来对道家的反智倾向进行了新的解读,对贤能与非人格化的抽象制度及中国的政治困境提出了建设性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