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学术沙龙活动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6-11
第一场
6月9日晚,“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学术沙龙第一场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隆重召开。本沙龙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周可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张雄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鲁品越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陈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应邀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始伊,周可副教授代表我院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表示由衷的感谢,并简单地介绍了与会专家的研究专长和学术经历。据了解,本次座谈会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办,“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研究团队”承办。
座谈会首先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张雄教授发言。张雄教授认为,当前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仅仅囿于唯物与唯心的二元对立,这是一种简单的研究套路,应该破除和抛弃。正确的研究方法是重新发掘《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内涵,从马克思所提出的感性活动存在本身入手,重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要从现实生活活生生的货币史、工业史、交换史等之中寻找整个历史的前提,将历史的前提确定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在张雄教授看来,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思考马克思。一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哲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它是马克思的核心方法,也是对现实生活最深刻的批判;二是社会存在论本体论的批判。马克思从感性的确定性出发,从社会关系、生产力、所有权、货币、资本、财产等资本主义社会最现实的物质活动交往出发,批判了古希腊哲学表象主义、综合主义,是真正地把握住了时代;三是思辨的直观的哲学批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它是自我交战。马克思哲学不是对现实进行简单直观的反映,也不是纯粹头脑思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中行进的,它与世界对话,批判地介入现实、改变世界。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鲁品越教授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有严重的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逐渐处于边缘化的处境。在鲁品越教授看来,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抽象,不是个别的抽象。所谓抽象劳动就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经济学理论家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适合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不适用劳动价值论。这是对马克思最肤浅的理解,导致了学术上的不堪一击。鲁品越教授指出,商品生产不仅生产出了劳动产品,还生产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关系。劳动二重性一方面生产出使用价值,即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这个劳动是社会劳动,是为他人的劳动不是为自己的劳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座谈会的研究气氛在鲁品越教授激情澎湃地演讲中推向了高潮。
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城市”的问题。在刘怀玉教授看来,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恩格斯《论住宅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文本中获取马克思主义最初的城市理论思想。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开启我们在城市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关注历次工业革命运动,尤其是要理解新能源和智能时代。今天我们这个城市是由手机堆积而成的,是数字化城市。刘怀玉教授认为,空间和城市化生产的这样一种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
随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陈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也都从都市理论方面对前面的观点进行了补充。陈忠教授认为,城市与莫尔的《乌托邦》之间有某些关联,城乡融合的思想已经在蕴藏在《乌托邦》,《乌托邦》就是一个城市的具象。这样一种城市的视域打来了我们无穷尽看待世界的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认为,如今这是“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时代,他呼吁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思想,思想比学术更为重要。
在提问环节,四位学者耐心回答了现场听众的疑问,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本次座谈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供图:李志 供稿:杨紫秋)
第二场
6月9日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举行了第二场“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学术沙龙。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和阎孟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崔唯航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北京大学的王东教授和仰海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我院李志教授担任主持人。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
王南湜教授指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不是直接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道德控诉,而是要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理学,并由之揭示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性和有限性。王教授指出,应当把《资本论》作为一部科学著作,其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批判,该批判证明了资本主义的有限性,探寻了资本主义规律。
张曙光教授提出了自己近年来所思考的问题,就社会选择、历史选择是否可以完全取代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社会选择与历史选择之间是否具有内在递进关系作出了具体说明。他还提到,那种通常的经济决定论难以说明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与经济发展的不相称性,因而他主张一种“溢出”论,重新看待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阎孟伟教授讨论了一个与现实紧密相关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市场化改革中的公有制问题。阎教授提出,国有制并非公有制的唯一形式,除了国有制之外,一些新兴的民营企业(如华为公司)所采取的股份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生产资料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特征。
崔唯航研究员指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具备中国独特的内容,而不应该仅仅是翻译文本、重构框架。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回应的最高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使命所在。
胡海波教授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历出发,讨论了中国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艰巨性,强调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反复在思想史中游走训练,又要有双向的思想实践过程,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又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仰海峰教授认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具体的和开放性的概念,我们应该从现代社会的角度重新理解人的概念。
袁祖社教授讨论了诠释学,梳理了诠释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并结合公共性理论对“公共诠释”进行了概念分析、逻辑梳理、思想反思和意义探讨。
王东教授提出了三个值得全体师生深思的问题:哲学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世界和中国向何处去?他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问题,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超前加速,国家制度和哲学理念严重滞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从源头上和潮头上将力量凝聚,开创新时代、新哲学。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讨论热烈。李志教授最后总结道,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仅向我们这些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更是提供了很多启示与理论资源;关注现实,注重对现实的理论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可能充分展现其改变世界的那一面。
(供图:李志 供稿:丁雨薇、张芮)
第三场
6月10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举行了第三场“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学术沙龙。出席本次活动的有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立新教授、光明日报曹建文主编、江汉论坛杂志社社长陈金清研究员、山西大学刑媛教授、北京大学王东教授,我校赵士发教授担任主持人。学者们一起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均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了见解,并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对话。
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围绕毛泽东思想提出研究要与研究对象联系起来,毛泽东不是学院派的人拍脑袋的思考对象,而是一位活生生的革命家思想家。我们常常出现对对象的设定与对象的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情况。没有历史、没有文献是不具备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的。此外,做学术要选取具有价值感的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陈立新教授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碎片化,即过度关注某个细节或片段。第二,主观性,即离开实际,拼命追求所谓的原则。陈教授将方法论归结为两点,一是辩证性,对事物做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做否定理解,看到事物的历史。二是总体性,要看到事物的联系和背景。陈教授指出要抓事物的根本,找现象中的矛盾、本质中的矛盾、现实中的矛盾。
光明日报曹建文主编主要讨论了报纸写作的特点,以新闻事件为背景和基础,以正确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全面为基石,以学理为支撑,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生命。
江汉论坛杂志社社长陈金清研究员结合其所在期刊的特点,讨论了学术期刊如何选题。陈研究员强调要了解目标期刊的风格和类型,问题要有宏观意识。
山西大学邢媛教授讨论了文化认同问题。邢教授认为文化是时代的肖像,文化概念体现为概念形态,组织生活和艺术形态。文化认同是一种现实的价值实践,人有怎样的价值倾向,其行动就会导向怎样的向度。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提出了21世纪哲学创新的源头和潮头。王教授认为哲学创新需要解决两个前提性问题,第一,世界观问题,即世界到底有什么。第二,价值观问题,即我到底要什么。此外,王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有责任面向新世纪,提出新哲学。马克思《资本论》,尤其是其中蕴涵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乃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新体制的源头活水;而中国现代化新道路、新国家、新制度,则是马克思《资本论》在当代的最新运用、最新发展。王教授作出三点结论,借以揭示中国创新之道的目标、实质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目标,是必须彻底突破以国家垄断制为深层本质、国家主体化为本质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中国创新的深层实质是国家、资本、劳动三者关系的重新建构。中国创新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中,资本不应当再成为独一无二的主体,国家也不应当是至高无上的主体,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劳动集体,才是独立自主、充满活力的主体。最后,王教授赠与广大青年学者四句真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好朋友,做大事业。
本场学术沙龙在青年学者和学子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图:李志 供稿:丁雨薇、张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