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认识论和元伦理学国际工作坊顺利召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6-11
本网讯(通讯员:彭蕾)2018年5月24日上午,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认识论和元伦理学国际工作坊顺利召开。本次工作坊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Mattew Lutz主持,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Ralph Wedgwood、Mark Schroeder、Steve Finlay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Julia Staffel,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Matt Lutz、叶茹宣读了论文。
首先,Matthew Lutz作了题为“解释同侪分歧”的报告,阐释了自己与认知同伴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如何解释并解决这个问题。从困扰同侪分歧问题的四个相关难题入手,指出了为什么在同伴意见分歧的主导模式下这些困惑是如此的困难。作为回应,提出了一个关于认知辩护的解释主义的版本,其中一个代理人有理由相信一个主张,只要它是那个代理人的全部证据的最好解释的一部分。这种解释方法提出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与证词和道德,宗教和哲学分歧。
然后,Ralph Wedgwood提出“感知认识论的三种概率模型”:(a)笛卡尔模型;(b)Timothy Williamson(2000)提出的模型;(c)Richard Jeffrey(2004)提出的模型。这些模型中的每一个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考虑到知觉信念和感知知识的可行性的问题。有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依靠(a)笛卡尔模型。这种模式经常受到批评,但它可以有效地抵御所有这些批评。
接着,Julia Staffel提出“非理想理性与次优问题”的解决方案。关于如何衡量近似的合理性,理想理性要求遵守多个不同的认知规范。她区分不同的方法来证明合理性的标准,再列出了不同的可能的测量策略,以确定整体合理性的程度。这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认知领域中遇到的困难。
下午,叶茹副教授做“有时任意地也是合理的”报告,引入独特性与宽容主义之间的争论,关于一个单一的证据是否能使一个命题的多个多义性的态度同样合理。唯一性的一个重要动机是所谓的“任意性论证”,它认为理性地相信一个人处于宽容的境地会导致一个人的多愁善感的态度是不可接受的任意性。为了论证任意性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它认为,一个流行的宽容主义的论点,侧重于解释宽容主义如何不导致任意性,是毫无希望的。第二,它辩称新的反应是争论的任意性并不总是有问题的。
之后,南加州大学教授Mark Schroeder做了“理性、责备和观点”的报告,我们的态度都受“客观”标准的正确性和理性的“主观”标准的支配。标准评估的这两个维度,反过来又带来了互补的反应:我们对做出错误选择的人表示同情,而责怪其做出了不合理的选择。我们赞扬其做出理性的选择,但祝贺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种观点受到很多挑战,在这种观点里,理性被认为是一个内部或主观的事情,只取决于内部构成的代理人,而不是环境。他捍卫这种天真的观点的两个关键要素——非理性与责备有关,而理性是一个内在的问题。
最后,Steve Finlay教授提出“动机是De Dicto主观善的解释”,动机原因是基于代理行为的相当规范的原因。这种观点的困惑出现在代理的相关信念是错误的情况下,他如何回应这种困惑,那就是提出一种新的分析,将一般的规范性的原因作为De Dicto主观善的解释。
此次工作坊每场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讲座内容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研讨,参会学生也表示从本次比较专业的学术活动中受益匪浅。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