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刘未沫博士来院作报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4-01
本网讯(通讯员:田昶奇)2019年3月28日上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刘未沫老师在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研究生和部分院系的本科生作了题为《数的宇宙生成论——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与柏拉图<蒂迈欧>比较研究》的报告,我院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苏德超教授主持讲座。
刘老师介绍了在中西宇宙论比较研究的一般看法,以及她的研究对这一看法的修正。学界一般的看法是,认为中西方对宇宙的理解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认识方式,即中国宇宙论擅长对行星不规则运动的运行状态进行代数计算式的描述,而西方宇宙论则擅长以构建几何模型的方式寻找行星不规则运动背后的原理。刘老师则通过对早期中国和古希腊宇宙论的两个代表性文本的解读,对这个对立性的看法进行修正。她认为中国宇宙论不缺乏几何模型,西方宇宙论也不缺乏代数计算,更为重要的是,中西方在宇宙生成论中的构建方式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都需要对可见的时间周期性(日、月、星与四季变化的周期性)进行解释——也采取了相似的解释模式,即一种以数为基本原则的生成论解释宇宙运行的传统。在此深入考察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更加可信的关于中西宇宙论特质的理解。刘老师认为,早期中国与希腊虽然有非常相似的宇宙论传统,但其构造知识体系的框架却不同,一方与历法结合,一方则与形而上学结合,这种框架的不同造成了二者的异质性及之后不同取向的发展道路。
刘老师选择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作为中国早期数的宇宙论之代表文本,一方面是由于在汉以前关于数为什么重要及有益的讨论,这个对话是最长且最详细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该文本所代表的传统后来可以见于《周髀算经》《淮南子》《史记·律历志》等,新近的研究更认为其宇宙模型有考古证据。该文本讲述了术数家陈起回答他的学生鲁久次的三个问题,刘老师的解读集中在最重要的第二个问题“天下之物,孰不用数”。刘老师认为这段问答可以用先秦时代的宇宙生成论(或历法生成论)模式来解释,只是插入了音律数之后,又与音律的生成原则相结合,难点便是解释二者如何结合。
刘老师指出,一方面,《陈起》中的历法生成论模式符合先秦时期的历法生成论模式,即从数1(代表混沌阶段)首先通过自身裂变产生对立2(裂变阶段),也就是天地二分,而天地对应的结构便是《陈起》中第一次出现的三方三圆模型;而2又分化出4,对应4时(定型阶段),即“岁”,这样就与“岁”所划分为的月(12月,对应地支)、日(一旬10日,对应天干)一起决定万物之生灭变化。另一方面,这个历法生成论又结合了音律的生成万物的过程,即由数1首先裂变为2(黄钟之副),而2又继续分化为12(十二律,黄钟之副根据生律原则生出六阴律六阳律);黄钟又以律为嘉量的方式,即作为衡量日常生活食数、里数和亩数之度量标准的方式,进入到百事经纪中。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还特别指出值得注意的“三方三圆”模型,是三组外切圆及其内接正方形的嵌套结构,其中三个圆分别对应岁历生成论传统中的夏至、春秋分和冬至;同时最近的考古发现认为这种形制被作为理想范型建造了大型有祭天功用的建筑。
为同学们解读完中国宇宙论后,刘老师又以《蒂迈欧》为参考为同学们解释了古希腊以数为中心的宇宙生成论。在《蒂迈欧》中,宇宙灵魂即与纯律相对应,它从1生成的最简单的两个等比数列(1、2、4、8和1、3、9、27),又在这两个等比数列中插入最简单的音律比例(纯五度和纯四度)。宇宙灵魂的同圜与恒星圜对应,而异圜的划分则是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二者形成X形的几何模型。这是《蒂迈欧》的宇宙生成过程的第一步,即数根据音律比例产生的纯律与一维的长度(圜)对应。接下来蒂迈欧又通过数构造出了本原三角形(二维),再由本原三角形构成了正多面体(三维),并将其按照性质分配给不同的元素,由此再生成自然界的万物。但是在这个图景中,由于有理念界和现象界的划分,数始终是超越于万事万物之上的,数之间的关系又是更高的理念间关系(辩证法)的“影象”。
通过对两个具有代表性文本的解读,刘老师总结说早期中国与古代希腊宇宙论中都包含有代数和几何,也都强调音律数生成原则与宇宙生成过程结合的相似性,刘老师将其称为数的宇宙生成论传统。但是,二者中数之地位不同:《陈起》中数内在于日常生活,而《蒂迈欧》中数则超越于具体事物。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柏拉图宇宙生成论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哲学家如何能够藉助理解天的秩序来认识更高的理念世界的绝对秩序,同时以该秩序来理解自然界和人之生命的秩序;而在早期中国宇宙论中,没有超越于天之外的秩序,圣人贤臣之特质正在于能认识到这些隐含在自然秩序中的音律数和历法数,并将它们要么通过度量衡的方式带入百事经纪,要么通过具象化的宇宙图像,带入与个人生活相关的择日占卜或与国家行为相关的祭祀礼仪。
在提问环节,刘老师补充说古代宇宙论都是以人们所观察的行星运动为基础,以数为工具构造理论,解释行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以及将会如何运动,这与现代宇宙论有共通处。因此,有研究将《蒂迈欧》的宇宙论和当代大爆炸宇宙论进行比较,探讨人类获得科学知识的性质,理论与观测之间的关系等。刘老师也提到,我们所认为“科学”的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理论也受到《蒂迈欧》的启发,因此,我们有必要既去了解“科学”知识形成的语境与历史,也需要理解其与哲学论题之间的关系。
(图片提供:陈杰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