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因戈尔施塔特大学瓦尔特·施瓦德勒先生来我校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9-20
本网讯(通讯员:贺念)2019年9月16日下午,应我院美学教研室贺念副研究员的邀请,德国艾希施泰特-因戈尔施塔特大学哲学系教席教授瓦尔特·施瓦德勒先生在学校教五楼108教室,做了题为“克服形而上学——20世纪哲学的基本特点”(Overcoming Metaphysics: the Fundamental Feature of Philosophy in the 20thCentury)的学术讲座。
讲座由我院彭富春教授主持。我院外籍教师Peter Finocchiaro、中国哲学教研室李健君老师、《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高思新先生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各院系学生参加并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施瓦德勒教授首先指出在20世纪哲学的不同潮流中都掀起了“克服形而上学”运动,如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与卡尔纳普企图彻底抛弃形而上学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共同目标是重构形而上学概念。然而实际上看,对“形而上学”进行“克服”并不是仅仅始于20世纪的任务,它从康德就已经开始了。康德批判以往的独断论式的形而上学,而希望建立一种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费希特则希望通过个人内部的思想经验来重构整个思想史,谢林将形而上学看作是哲学的一种“自身异化”的构造,尼采将哲学史看作谎言,看作理性对身体的压制。所以如果将18和19世纪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思路理解为:承认哲学中有一种基本实体(substance),然后通过翻转这种实体来对形而上学进行“反制”的话,那么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所代表的20世纪“克服形而上学”的新态度乃是:停止追问世界背后的根据,放弃企图用一个世界公式来把握整个世界和人类图景的冲动,对语言和存在采取一种泰然任之的态度。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具体表现为:不可能离开语言以及生活形式来为语言找到更基底的根据;对海德格尔来说,具体表现为:不可能离开此在所被抛的世界以及存在所发生的历史来为人的生存找到更基底的根据。所以真正的“克服形而上学”不是反对形而上学从而盲目抛弃形而上学,而是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人的本性,人的一种“疾病”,它的救治之道在于:在追问之中自身明了,哪些是不可追问,从而只能让其自身显示的东西。
在讨论环节,施瓦德勒教授与现场的师生就老子的“无为”与海德格尔的“泰然让之”,以及维特根斯坦的“真”概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一致表示,施瓦德勒教授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史高屋建瓴的宏观概括给全体师生带来了极大启发。
最后,彭富春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且强调对于理解西方“形而上学”不同含义的重要性。他希望同学们在讲座结束后继续哲学地思考,并欢迎施瓦德勒教授今后再次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师生们交流。
施瓦德勒教授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Waldenfels教席的接任者,也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Robert Spaemann的重要弟子之一,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现象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以及形而上学批判。施瓦德勒教授同时担任德国Karl Alber出版社“现象学”书系和Academia出版社“东西方思维道路”书系主编,对于中西文化和思想交流亦有极大投入和贡献。
(图片:王咏诗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