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学术圆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0-16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23-10-16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10/16/nbs.D110000renmrb_09.htm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怎样看待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性?为什么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编 者
圆桌嘉宾:
北京大学教授 王 博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邹广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根友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胡大平
主持人:
人民日报记者 何民捷 赵渊杰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主持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如何从“深刻的‘化学反应’”来理解和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有机统一性?
王博:文明的生成,是长期积累的历史过程,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化学反应”,是一个多向度发生作用的过程。其中,马克思主义以其强大的真理性,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引。同时,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成,又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这一“化学反应”的关键一步,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既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又赋予新的文化生命体以现代化的生机活力。
这一深刻的“化学反应”,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现代化不仅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创造新的文明成果的过程。区别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和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和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滋养。正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相互形塑的过程中,新的文化生命体孕育而生,不断生长成熟。
邹广文: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深刻性、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有机统一性,这个分析视角我很赞同。我们通常所讲的化学反应,一般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要素,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从文化哲学角度看,人是文化的存在,培育、呵护和呈现我们的文化生命是人生的目的性指向。对于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来说同样如此。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根脉,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沿革中孕育形成的文化生命体是一个有机的存在,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贯穿其中的内在文化精神,对于文化生命体具有整体性的统摄和引领作用。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产生了深刻彻底的“化学反应”,塑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在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二者相互影响、有机统一,共同构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在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征。
吴根友:一般来说,化学反应会产生新的事物,同时也会释放能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发生的深刻“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文化生命体,释放了强大的精神能量。在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我们既可以从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化学反应要求突破物质原先的形态,在组成要素、内容结构等方面实现深层次重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念嫁接,而是深层次的文化再造,二者结合的“化学反应”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内在的、深层次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一深刻的“化学反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主持人:如何认识和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重要特性?
王博:一个文化生命体,往往是多种要素的系统集成,同时也体现出多方面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既蕴含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精神气质。比如,在根本价值立场上体现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依靠人民主体力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要素构成上体现全面性,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创新性,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推动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在发展姿态上体现和平性,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对域外文明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给世界带来发展机遇、提供发展平台,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等等。总体来看,新的文化生命体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文明发展趋势的文明形态。
吴根友:对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重要特性,还可以从生命体的主体性和生长性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像具有生命和人格特征的主体一样,具有精神文化层面的独立自主性。同时,这一生命体处在不断生长发展过程中,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文化生命的自我更新。对于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我们要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加以理解和把握,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更加具有生命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成长成熟也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深层规律,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进路和广阔空间,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为新的文化生命体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还应看到,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成长成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思辨过程,而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社会实践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成长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过程中,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成长成熟、发展壮大。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主持人: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请谈一谈如何理解和把握这里的“激活”一词?
吴根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入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激活”的途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实现这一“激活”则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辛探索过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将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主张和做法,不利于中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也会导致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沉寂于传统与现代是否应该结合、能否结合的历史迷思之中。
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才真正把中国引入了现代化正道,中华民族才彻底改变了一盘散沙、任人欺凌的历史命运。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我们党有效调动和整合中国社会最广泛力量,中国人民在深刻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增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探求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道路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中华文明赓续更新、重焕荣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胡大平:将“激活”一词置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和把握,具有重大意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一个基因优选和激活的机械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仅仅依靠外力刺激就能完成的过程,而是在“结合”中不断影响、碰撞、塑造的整体性、历史性过程。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真理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了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的过程,也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理论飞跃,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打开了中华文明的创新空间,巩固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
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主持人:请谈谈马克思主义具有怎样的文化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怎样的方式、在哪些方面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邹广文: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且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既是思维的辩证法,也是社会实践的辩证法,不但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现实世界是多样性、复杂性的聚合体,作为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具体实际、同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切实用以指导实践,进而改造现实世界。“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实事求是、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等鲜明特征,这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就把马克思主义表述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没有水土不服,而是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同中国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融为一体。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胡大平:作为伴随实践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作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作为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作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多样性特征决定,理解、把握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同样要坚持多元视角。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吸收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特别是“两个结合”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具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哪些方面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一是在坚持实事求是中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对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文化生命特征,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物致知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理。中国人民是在寻求民族复兴道路过程中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的思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中科学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大命题,不断摸索和总结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文化生命。
二是以坚持人民至上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特征的又一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有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特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党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文化生命。
三是以守正创新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明成果,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作为繁荣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品格,这也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正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文化品格,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
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丰富和充实,也体现在多维度、多层面。只有坚持综合分析法,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研究,才能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总体特征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