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连凡著作《比较视域下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与诠释路径研究》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12-10
书名:《比较视域下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与诠释路径研究》
作者:连凡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 作者简介 ——
连凡,湖北孝感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日本九州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兼任朱子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包括宋元明清哲学、耶儒交涉、比较哲学、海外汉学、古典文献学及日语论著翻译等。发表学术论文及译作百余篇,获2020年度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贡献奖。已出版专著4部:《〈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建构与诠释:〈宋元学案〉哲学思想研究》《思想与文献:〈宋元学案〉综合研究》《比较视域下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与诠释路径研究》,译著2部:《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宋明哲学的本质》,主编高中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编中哲专业研究生教材《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并参与整理新编《朱舜水集》。
—— 内容简介 ——
宋明儒学作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一直备受海内外学界关注,但其名称与诠释路径尚待深入研究。本书梳理古今中外文献,分析“宋学”“道学”“理学”等中国传统宋明儒学概念与西方“Neo-Confucianism”及其中文翻译“新儒学”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关系,探讨明清耶儒交涉、汉宋之争(早期海外汉学)及现当代海外中国学的宋明儒学诠释研究,指出“新儒学”概念从程朱理学(狭义)到道学(中义)再到宋学(广义)的意义扩展体现了从宗教观念、哲学义理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诠释路径转型。其中,宗教史、观念史路径关注信仰重建与观念的现代意义,哲学史路径侧重哲学发展及其义理诠释,思想史、文化史路径则探讨思想交涉及其与政治文化的互动。近年来,经学、古典学、东亚儒学及比较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兴起,强调跨学科视角。海内外宋明儒学诠释路径融合趋势明显,研究范式和立场从西方中心转向中国中心,从一元转向多元,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现化转化与跨文明对话。
—— 本书目录 ——
绪论
上篇 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与诠释路径
第一章 宋明儒学传统名称概念的演变及其关系
第一节 宋明儒学一般总称概念的意义演变及其关系
第二节 宋明儒学特殊学派概念的演变及其与一般总称概念的关系
余论
第二章 “Confucius”“Confucian(ism/ist)”概念的源流及意义考辨
第一节 “Confucius”概念的源流及意义考辨
第二节 “Confucian(ism/ist)”概念的源流及意义考辨
余论
第三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渊源与意义——以《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为中心
第一节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与“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早期原型
第二节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影响与“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思想史意义
余论
第四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近代使用及其阐发——以新教传教士与东亚学者为中心
第一节 近代入华新教传教士对“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二节 近代日本思想家冈仓天心对“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三节 近代西方学术界及东亚学者对“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余论
第五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线索
第一节 冯友兰早年留学期间对“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二节 冯友兰与中文“新儒家(学)”概念的使用及其流行
第三节 冯友兰著作的翻译及其用语的转变
余论
第六章 “New-Confucian(ism)”概念的源流及其意义——兼论其与“Neo-Confucian(ism)”概念的关系
第一节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渊源及其在近现代的使用
第二节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三种意义及其在当代的使用——兼论其与“Neo Confucian(ism)”概念的关系
第三节 “Modern(Contemporary) Neo Confucian(ism)”和“Modern(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及其关系
余论
第七章 “新儒家(学)”概念的争议与普及
第一节 “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学)”概念的合理性争议
第二节 哥伦比亚学派与“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学)”概念的普及
余论
第八章 “新儒家(学)”概念的意义演变与宋明儒学的诠释路径
第一节 “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学)”概念的意义演变与思想体系
第二节 宋明儒学的诠释路径及其思想立场
余论
上篇小结
下篇 宋明儒学诠释路径的个案研究——以海外汉学、中国学为中心
第九章 艾儒略与中西性论思想的会通——以《性学觕述》为中心
第一节 中西性论思想的主旨及其会通
第二节 中西性论诸概念的诠释及其比较
第三节 中西性论诸概念的本质及其会通的意义
第十章 伊藤仁斋的朱子学批判及其学术意义——以《太极图说》与《通书》的诠释为中心
第一节 伊藤仁斋、朱熹的《太极图说》诠释之比较
第二节 伊藤仁斋、朱熹的《通书》诠释之比较
第十一章 岛田虔次的近世儒学建构与阳明学诠释——以《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为中心
第一节 近世儒学的精神特质与发展脉络
第二节 王阳明及其后学泰州学派的思想精神
第三节 学术论争及其思想立场
余论
第十二章 狄百瑞论儒家的自由主义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以《儒家的困境》为中心
第一节 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及其制度性困境
第二节 清代理学家的思想建构及其对传统的维护
第三节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与文明对话
第十三章 楠本正继的宋明儒学史建构与诠释——以《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为中心
第一节 宋明儒学的精神特质
第二节 宋明儒学的历史建构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哲学分析
第四节 问题意识与文献解读
余论
第十四章 冈田武彦的宋明哲学诠释及其学术价值——以《宋明哲学的本质》为中心
第一节 宋明哲学的精神特质与体系脉络
第二节 哲学思想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诠释路径
第三节 理论创新与学术价值
第十五章 田浩的宋代思想史建构与诠释——以《朱熹的思维世界》为中心
第一节 宋代思想史的建构及其问题意识
第二节 道学的理论层次与宋代思想史的诠释
第三节 客观的思想立场与多元的诠释路径
余论
下篇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后记 ——
2020年上半年,我开始整理2017年立项的第1个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元学案》综合研究”的书稿。中间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宋元学案》及宋明儒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宋学”“道学”“理学”与“新儒学”(Neo-Confucianism)诸名称概念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刚开始只是想引用学界成说,用一条简短的注释加以说明,但在查阅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海内外学者在此基本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开始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写作,从最开始数百字的注释扩展到上万字,最后竟至十余万言,不得不独立出来成为一部书稿。这就是上篇“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与诠释路径”的由来。
下篇“宋明儒学诠释路径的个案研究——以海外汉学、中国学为中心”本来是独立的七篇文章。最早关于艾儒略和伊藤仁斋的两篇文章完成于2015年,当时提交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主持召开的比较哲学会议上交流。后来又参与了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欧阳祯人教授和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邓红教授分别主持的“阳明心学的历史渊源及其近代转型研究”和“日本阳明学研究名著译丛”项目,翻译了楠本正继的《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完成了关于楠本正继和岛田虔次的两篇文章。后来又翻译了冈田武彦的《宋明哲学的本质》,完成了关于冈田武彦的一篇文章。此外还完成了关于狄百瑞和田浩的两篇文章。这就是本书下篇的由来。
到了2021年上半年,我决定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以便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恰好在写本书上篇的时候,受日本学者吾妻重二观点的启发,我意识到“新儒学”与“宋学”“道学”“理学”的交涉关系以及田浩与狄百瑞关于“新儒学”概念合理性的争论背后体现了宋明儒学的不同诠释路径。而我之前写的那些文章正好可以作为宋明儒学诠释路径的个案研究,这样就将上篇与下篇整合起来了。2021年7月以此书稿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并获批立项,又经过了数年的修订和打磨,最终得以完成。
本书正如书名所示,大体上属于比较哲学领域的研究。我从事比较哲学及海外汉学的研究并非一时之举。2003年初,我参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试验班(2010年成立武大国学院)专业在校内举行的二次招生选拔面试(由国学班创办人郭齐勇老师主持)的时候,当时到场的邹恒甫老师(武大经济系本科毕业,是1949年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的首位中国大陆学生,任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及武大等多所高校教授,创办武大高级研究中心并支持成立国学班)强调国学重在积累,同时要有国际视野。因此,武大国学班除了开设经史子集四部的国学经典及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等专业课程外,还专门开设有日语、德语等二外以及外文专著研读课程。武大国学班毕业后,我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读研,在文献学(版本、目录、校勘)及学术史领域打下了一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我萌生了去日本进一步深造学习中国哲学的念头。于是2009年硕士毕业后,我申请到日本中国哲学(尤其宋明理学)研究重镇九州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柴田笃教授。
我在博士阶段研究的题目是“《宋元学案》综合研究”。之所以选择《宋元学案》这样一个大部头的专书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我在北大中文系读研期间主要师从高路明和漆永祥老师,从事古籍目录学及学术思想史的学习与研究,硕士论文写的题目就是“《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2018年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的第一部专著)。《文献通考》的编纂者马端临是元代史学家和朱子后学(《宋元学案》中记载其师承关系)。我也由此对宋元思想史有所涉猎,于是想进一步在宋元儒学领域学习深造,当时就想沿着硕士阶段文献学的研究路数选一部经典专书作为研究对象。恰好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黄宗羲、黄百家等人编著的《宋元学案》作为宋元儒学思想史领域的经典著作一直未见有博士论文问世,所以在联系柴田老师申请攻读博士时就自拟了“《宋元学案》综合研究”这个题目并撰写了研究计划书。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北大宿舍区地下物美超市旁的书店里购买了中华书局版的《两汉三国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后来带到日本去研读,做了很多笔记,并一直保存到今天。到九大留学之后,我发现日本学界极为重视原典文献的研读,除了通论课和专题研究课之外,大部分课程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经典研读课程,而在宋明理学经典中更为重视黄宗羲编著的《明儒学案》,因其哲学性更强且完整体现了黄氏的哲学诠释与思想立场。而且阳明及其后学是九大自楠本正继的两大弟子冈田武彦和荒木见悟以来的主要研究领域,九大中哲多年来一直有每两个星期集体研读一次《明儒学案》等经典的读书会传统。日本学界使用汉文训读法研读文言文,讲究字斟句酌,体现了以考据学的工夫做学问的扎实学风。由于《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作为宋元明儒学文献之渊薮在思想史的建构及诠释上高度相关,因此参与这种读书会使我受益匪浅。加上柴田老师及南泽良彦老师的悉心教导,以及书城环绕且为每位学生配备书桌的中哲研究室的优越条件,我也由此对宋明理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最终顺利完成了《宋元学案》研究的日语博士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我的博士导师柴田笃教授继承了九州大学中国哲学史学科自首任教授楠本正继先生以来的研究传统,在中国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后学)及东亚近世儒学(如日本崎门朱子学、朝鲜退溪朱子学)领域都有着精深的研究,进而扩展到明清耶儒交涉(包括中国及日本的耶儒交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还翻译出版了利玛窦《天主实义》的日译本,在教学中也开设了宋明理学、东亚近世儒学及耶儒交涉的专题课程。受柴田老师的影响,我也开始关注耶儒交涉的研究。正好在研读《宋元学案》的过程中,我发现其编纂者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作为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深受耶稣会士传入的宗教思想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当时西学中传潮流中学习西学的儒家代表人物。事实上,明清之际耶儒思想交涉主要就是天主教与宋明理学及明清实学之间的互动与影响,黄氏父子作为宋明儒学的总结者和清初实学思潮的奠基者也在此潮流之中。黄百家甚至在《宋元学案》的按语中直接援引了利玛窦的“魂三品说”,并以之解释朱熹的性论。于是我在博士论文中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2013年我回国进入武大哲学院工作后,恰逢吴根友院长倡导比较哲学的研究。吴院长牵头于2016年成立了湖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并经常组织以比较哲学的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我作为日本留学博士,有相关专业及语言上的积累,义不容辞地要做一些翻译和比较研究的工作。于是我在博士阶段研究的基础上,从仁说、魂魄说、四因说等方面出发,对耶儒思想交涉进行了一些探讨,又开始涉猎中日儒学(尤其关注日本古学派)的比较研究,此外还关注日本、欧美等海外汉学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相关科研项目,撰写了相关论文。这些成果就是本书下篇中的七篇文章。至于作为本书核心内容的上篇,虽然如上所述,本来是在研究《宋元学案》的过程中顺带完成的一个“副产品”,但无疑也属于比较哲学领域的研究,因为“Neo-Confucian(ism)”及其中文翻译“宋明新儒家(学)”概念本来就是耶儒交涉与中西思想融合的产物,而其意义的演变又与海内外汉学研究的视域立场的转变高度相关。总之,本书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可以说是我近十年来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的阶段性总结。
本书几乎所有章节都曾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我在将这些论文整合成书的过程中,又参考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因此如果遇到与已发表论文内容不同的地方,请以最新出版的本书为准。由于个人学识及精力有限,本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讹之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敬请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