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刘任翔著作:Meaning Takes Time to Unfold: Towards a Heideggerian Ontology of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4-03
书名:Meaning Takes Time to Unfold: Towards a Heideggerian Ontology of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假以时日:一种有关时间差异化的海德格尔式存在论》)
所属丛书:现象学献文(Contributions to Phenomenology)
作者:Renxiang Liu(刘任翔)
出版社: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3月29日
ISBN:978-3-031-84248-1(精装);978-3-031-84249-8(电子书)
DOI:https://doi.org/10.1007/978-3-031-84249-8
页数:198 + xvii
出版社官方页面: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031-84249-8(可通过所在机构登录,下载电子书)
【作者简介】
刘任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化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为水木学者博士后。专业领域为现象学、德国古典哲学、当代法国哲学,尤其关注时间、有限性、差异、主体性和复数性的问题。在Studia Phaenomenologica等A&H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内容简介】
为了重新思考时间、意义和事物的渐次展开之间的纠缠,本书围绕每一存在者之显现都倚赖的时间视域,提出了一套现象学存在论。时间在该显现过程中表现为“创生性的阻力”;由此,人的有限性和主体性也得以重新定义,突显出对意义的“留心等待”的价值。
书中的讨论受海德格尔影响颇多,但并未限于海氏著作。它回应海德格尔的“转向”问题的方式是,提出一个围绕“存在自身的泛化有限性”展开的体系性框架,并指出该框架始终如一地支撑着海德格尔转向前后的思考。在该框架中,主体性在一定限度内得到了肯定,这使得该书的立场不同于主观唯意志主义,也不同于非-人主义;有限度的主体性概念有助于我们将人的复数性思考为人类存在的必要环节。
本书延续了欧陆哲学中几种认真对待时间问题的思想传统。与此同时,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在事物或事件“存在”所谓何事的问题域下展开概念化工作,而非流于抽象。时间在此既不是变化的单纯度量,也不是种种发生之事的固定结构,更不是某种新型的形而上学绝对,而是事物“在”的方式。对时间的这一解读来自并力图如其所是地呈现我们对时间所带来的惊奇、充实或遗憾的基本体验。
本书面向海德格尔、现象学,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和主体性哲学的研究者和学生。它期望激发我们在短暂而有朽的此世中寻求意义的耐心,使我们能够在终将过时的生命本身之中找到尊严与美。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从现成存在到时间差异化
1. 彻底规定性的存在论
2. 二手显现
3. 从(了无)差异到差异化
4. “差异存在论”
5. 从差异化到时间差异化
第三章 时间:主观主义和非-人主义的两难
1. 追寻一种在存在论上相关的时间概念
2. 宇宙学时间
3. 时间的主观基础主义
4. 时间的意向主义
5. 事件时间
第四章 时间的视域性解释
1. 先验层面的自主性
2. 批判对海德格尔康德解释的主观主义解读
3. 时间视域的视域性
4. 海德格尔《全集》第25卷第24节中的时间视域概念
5. 小结
第五章 内在的并泛化的有限性
1. 问题:有限性的范围与深度
2. 存在就意味着(在时间意义上)展开吗?
3. 作为有限者存在意味着什么?
4. 有限化:存在即(花时间)过时
5. 内在有限性的泛化
第六章 在同一节奏中
1. 引入
2. 时间:使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得以可能的消失的中介
3. 节奏:伸展为多重的褶子
4. 各种“被带跑”的方式
第七章 主体性的复生
1. 对主体性的去–主观主义解读的必要性
2. 《存在与时间》中存在论的主观主义危险
3. 亨利有关循环论证的指责
4. 布莱特纳有关时间唯心论的指责
5. 此在的诸种意义
6. 场所性、独异化与展开状态
7. 返身性的派生地位
8. 小结
第八章 脆弱的复数性
1. 引入
2. 向另一视角的开放
3. 复数性的脆弱游戏
4. 自身同一性的构成,或为相遇而在
5. 不朽,或对开显者的代际承担
第九章 对意义的等待和等待的意义
1. 引入
2. “物”的意义
3. 算计之思与“数学特性”
4. 耐心与为……而在
5. 等待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