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图书分馆 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 作风建设 下载中心 研究生招生复试 党史专题 English Version
学生工作2
【第九届精神家园】向死而生——记麻天祥“中国人的生死观”讲座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4-15

2013年4月14日晚7点,哲学学院资深教授、宗教学专家麻天祥老师在哲学学院大报告厅就“中国人的生死观”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而又发人深省的讲座。

讲座开始前半个小时,半数以上的座位就已被来自各院系、各年级甚至周边兄弟学校的同学们所占满。一位来自生科院的同学表示,他在校内看到本次讲座的公告之后感觉非常有兴趣,就过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死问题对人的永恒价值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话题。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以后,麻老师以一句“生死,是人生最大的悖论”的警语,开始了他的讲述。

有生,就有死。但人类,却无不好生而恶死;死,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必然。因而,麻老师认为,对于任何人,包括我们这些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来说,生死问题都是一个值得探讨、值得思考的问题。麻老师引用历朝历代的名句,说明不论是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还是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还是鲁迅的“无怨于生,亦无怖于死”,都表明了生死,是人类的永恒话题。

http://fmn.rrimg.com/fmn060/20130415/1335/large_veqs_58fa000090ae125d.jpg

接着,麻老师又以马克吐温的“生命的五种恩赐”的寓言诗,展现了一种对生死问题更深层的思考:生死问题,对于人来说,并不仅仅是死的可怖;它更表现在对生的迷茫上。我们对于财富、荣耀、快乐、爱情的追求,难道不是盲目的吗?但是除开这些追求,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生命的终极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由此便引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生死与价值的问题。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麻老师用精美的幻灯演示、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平易近人的实例,生动地向我们说明了中国思想体系中儒释道三家各自的生死观。儒家思想是“重死”的:孟子讲“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都说明了儒家是一个将仁义伦理的价值放在生死之上的。“生死有命”,生死本来就是人的一种必然形式;而赋予生死以价值的,是仁义的“天理”。儒家的这种生死观在我国影响深远。这既表现在我国“厚葬”“久丧”的传统中,更表现在我中华民族两千年的历史中那些诸如齐太史、苏武、文天祥等为国家民族大义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人物上。道家思想是“重生”的:在道者心中,“生”是有其内在价值的。文子就曾经说过“道者,生也”这样的话。庄子也曾经以“曳尾于涂中”的著名论辩,表明了他对“生命高于一切荣华富贵”这一命题的肯定。但同时,正是因为道家的“重生”,造成了其是“善死”的;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就好像我们在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的那样,道者总是非常豁达的。

http://fmn.rrimg.com/fmn059/20130415/1420/large_rShL_7cee00009237118c.jpg

此外,麻老师还非常详细地谈论了佛家的生死观。他提到,佛家比之于其他两家,是喜谈、更善谈生死的。佛家说“四圣谛”,生也者,“有漏皆苦”。生本身就是痛苦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皆是苦;而这一切又根源于“五蕴盛”,即我们的个体欲望的诉求。万法本是因缘和合生者,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本无生死;而世人堕于无明,濒于因果,不明缘生,便以“我”为实有,从而陷入我执,我所执,追求所谓“自己的利益”,从而只能永远在大苦世间轮回着。所以,佛家提倡“生不足恋,死不足惜”,生亦无生,死亦无死,生死一如的超脱的生死观,说超越生死便能脱离轮回,达到涅?。

最后,麻老师又精辟地指出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看似南辕北辙,实质殊途同归,最终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并以此结束了本次报告。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提问环节中,麻老师亲切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在回答一位来自华师的同学关于他对宗教的看法的问题时当场赠送了该同学两本期刊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麻老师对于学术的认真态度及其对学生的关爱由此可窥见一斑。

9点20分,本次“中国人的生死观”讲座圆满结束。至此宗教板块已落下帷幕,但精神家园系列活动仍将继续,让我们共同期待!

地址:中国 武汉 珞珈山 邮编:430072 版权所有 © 2013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教师登陆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