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晚,由共青团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各院系青协协办的“情动珞珈”感动武大十大人物评选晚会在外院大报告厅顺利举行。我院心理学系博士生吕行同学经过三轮评选,最终晋级获得感动武大十大人物荣誉,哲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吕行同学的推选人也获得了本次活动的优秀组织奖。
没有朗诵,没有音乐,没有任何过度渲染情绪的元素,她一个人站在舞台的中央,理性地向在场所有人诠释了“情动”二字的分量——她没有过多地讲自己所做的事情,只着重于自己做志愿服务背后的感受与理念。而我们口中所说的她,就是“情动珞珈”感动武大十大人物吕行。作为哲学学院心理系的在读博士,她不仅是哲学学院拥有渊博学识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更是引领我们走出象牙塔、走向道德高地的精神楷模。
从支教到“5•12”赈灾义演,从百度义务心理咨询到心理热线志愿者,从省博义务讲解员到为家乡的孩子做公益讲座,吕行将她的心理学专业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走出学校,走向社区与企业,她怀着一份爱心,向艾滋病家庭传递爱与希望。从大学本科时代到现在的博士生生涯,她多年来始终坚持站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第一线,而通过本次感动武大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她的事迹也为更多人所了解。
“不是说在做好事时付出了很大代价才会感动别人,如果做好事一定要牺牲什么,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做好事了。”在她听到“感人事迹”的时候马上说道。她认为做公益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自己所做的也算不上是“事迹”。而在许许多多的受助者眼中,她却是天使般的存在;在我们看来,她的作为仍然值得称颂,尽管对她而言,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义务服务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无需宣扬,真心也能自然地见于言表。
热心公益,利他利己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开始。而说到吕行专心于心理咨询方面的公益事业的契机,也恰恰开始于一次巧合。在本科阶段,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她顺利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和大多数心理系的同学一样,她也迫切地想将自己的专业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只得闭门造车。而一次网页上的偶然发现,让她获知很多人在网络上寻求心理咨询却得不到专业的帮助。有感于这一现象,她开始尝试着通过“百度知道”这个媒介为大家提供心理咨询的帮助。
这一试就是大半年,效果也颇为显著:她的百度空间心理咨询帮助个人平台上曾积累逾3000人次的浏览量,并且通过网络对100多名求职者进行一对一的网络心理咨询。对于一个本科生,此番大胆尝试带来的不仅是学以致用的喜悦和宝贵的经验,更有帮助他人后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而谈及这次尝试,她只说:“当时做这个可能只是一种巧合,我觉得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服务。凡是无偿都可以称为志愿,渠道很多但问题是需要有人推荐或自己去发现。”
当谈到做公益背后的动机时,吕行有独特的想法。很多人认为做公益就是牺牲自己为别人奉献,这也是很多人不太愿意践行公益的原因。最开始吕行自己也是这么想的,直到她在博物馆遇到一个志愿者老师,告诉她:不要觉得在博物馆做义务服务是为别人花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是牺牲,事实上是在为自己。最开始她也不理解,但是随着志愿经历的丰富,她也越来越觉得,做公益实际上是为自己。因为只有当自己这么想的时候,才能抛弃那种牺牲为别人的“圣母”心态,更好的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在这种心态的推动下,才能真正在志愿工作中获得更多,让自己收获更多,成长更多,这样才能真正在志愿者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他人。在博物馆的那段工作时间中,她认识到只有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才能胜任这个岗位,于是努力提高演讲能力,补充历史知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观众和同事对自己的赞美和肯定,她还收获了宝贵的演讲能力,在后来学校举行的研究生讲课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吕行告诉我们,谁说做公益就是牺牲自己,奉献他人?做公益,也可以为自己!以此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去。
深入研究,学思并举
从本科阶段到攻读硕士和博士,她从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勇于尝试,深入实践。随着专业学习和研究的继续进展,在如何将专业与志愿服务更好地结合这一问题上,她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做了更多的尝试。
2011年暑期,她参加了武汉市心理医院心理热线的工作,作为夜间心理咨询热线的志愿者,她为打进热线的求助者提供免费专业的心理建议,以辅助心理医院的工作。但是,由于她接触到积极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她越来越感觉到心理学对人们的帮助不应该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而应在心理健康保健上有更多关注,尝试去“治未病”。从2012年开始,吕行陆续为自己家乡学校的孩子们提供心理健康课程的公益性服务。2013年8月,她又在家乡的企业和社区中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课,带领企业员工和社区工作者了解积极心理学,课程得到听众的强烈反响。同年7月到8月初,她受邀参加了由中南医院牵头的“快乐成长”儿童暑期夏令营,帮助艾滋病患儿接触社会,提高学习成绩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从孩子们的日记反馈和其他人的肯定中,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心理健康课程推广这一公益事业上的信心。说到自己的专业,吕行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十分注重培养自己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做咨询的技能。“不想成为掉书袋,我想通过我的公益来帮助更多的人,我觉得学习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很适合做这样的社会工作,应该得到提倡”,她如是说。
当谈到目前的研究和工作状态时,吕行提到了“女性心理学”这一学科分支。刚读博一的她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强的研究兴趣,一方面因为国内在这方面尚无大家出现,更没有一个成形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学研究很难从书本上直接获取材料,往往需要做心理实验和社会调研,但调研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如果请妇联等组织帮忙的话,她也可以为这些组织开展义务讲座,继续她的心理健康课程,做自己的公益事业。“当然,也有人是在实验室里做心理研究,但我因为想要做公益,就更倾向于参与社会实践来做课题研究”,她如是说。目前这一课题尚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她未来的研究和工作重点也将会放在“女性心理学”上。
热情不减,使命在肩
在现当下的公益热潮当中,大学生作为公益事业的主力军与先锋队,也取得了许多让社会瞩目的成绩,但不乏一些现实的问题。“公益热情”就是其中一例,很多怀着一颗爱心的大学生在刚入校就加入到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当中,而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热情则有所减退,不及当初。
关于如何在公益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吕学姐有着她自己独到的领悟——把个人成长与公益事业结合起来,给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的目标,而不总是在做零零碎碎的事情;将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渐系统化、条理化,最好和自己所学所思一并结合,在做公益的同时得到锻炼,收获成长,这样的话更容易坚持下去。就像她在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刚开始是出于锻炼口才的需要,她自学相关历史知识,精心准备,讲解得生动有趣,而看到听众的良好反馈,她便更有热情地投入。这项义务工作,她坚持了两年之久。而在现阶段的博士生涯中,她对于志愿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将学术研究与公益事业结合起来,有了这种领悟,相信她定能在公益事业上坚持地更久。所以,做公益仅凭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目标,热情才能持续,才能做得更好更长久。
关于做公益,我们在吕行身上还看到了一种使命感。在被问到“义工”与“公益”的区别时,她说道:“义工可能只是一种义务的工作,有时候是被安排好的,而公益更多的是一项事业,会让人有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要肩负起一种使命。”也许正是怀抱一种对个人成长的责任感与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使命感,吕行才得以在公益事业的大道上坚定步伐,越走越远。
采访的最后,吕行分享了一些做公益方面的建议和方法。对于有志于做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她认为首先是要端正态度,认真去做,只有怀着一颗帮助别人的爱心,才能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其次还要注重角度和方法,在实际操作有意识地去寻找思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止于志愿工作的形式;再次,她提到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在面对弱者时要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自然平和地与被服务者们相处,而作为组织者,只有保护好志愿者本身,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去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