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发现学科美,激活创新力”活动作品展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4-28
“发现学科美,激活创新力”活动开展以来,哲学学院同学踊跃报名、积极参与。经学术部初评,拟将以下作品推荐至学校。现将本次活动作品展示如下。
一、文字类作品
1号作品 《哲学的赞歌:穿越时空的智者对话》 作者:贺智妮
在历史的长河中,
思想家们静静地坐着,
他们的目光穿越千年,
对话着每一个追寻智慧的灵魂。
柏拉图低声诉说,
“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总不会放弃爱智之学”;
这是对哲学的深情告白,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发现,
都是心灵与宇宙之间,最纯粹的对话。
亚里士多德坚定回应,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不仅是对师承的尊重,
更是对探索真理无尽渴望的表达。
笛卡尔冷静宣言,
“我思,故我在”;
此言如一束明光,照耀理智之路,
以怀疑铺开探寻真理的征途,
在知识的海洋中寻觅不动摇的岛屿。
康德严肃宣告,
“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
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在这宏大与内省之间,哲学构筑了道德的宇宙,
引领我们在星辰与内心之间,找寻意义的轨迹。
黑格尔庄重阐述,
“真理是整体,历史是理性的展现”;
在哲学的广阔天地中,每个部分都反映出整体的深意,
穿梭于宏大的历史长河,我们不断探寻绝对精神的踪迹。
海德格尔启示我们,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通过对终极境遇的深刻反思,揭示存在的真谛与价值,
在生与死的边缘,引导我们勇敢地审视自我,探求生命的本质。
萨特高声呐喊,
“存在先于本质,自由塑造我们的实存”;
在无尽的可能性与必须承担的责任中,
塑造我们自身的存在,织就生命的意义。
哲学,是这些智者们手中的钥匙,
开启了理解世界的大门;
它不断地自我更新,
却永远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他们用逻格斯搭建起阶梯,
邀请后来者一步步攀登;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声音响起,
那些思考的瞬间,如同绚丽的烟花,刹那却永恒。
2号作品 《探秘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美:智慧之光,实践之路》 作者:贾怡昕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深邃而博大的学科,犹如一座灯塔,在人类思想的海洋中照亮前行的道路。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时代的精华,凝聚着人类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殿堂里,我们得以窥见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变革的动因,它不仅教会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行动,也教会我们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何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美,美在其批判性。它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社会矛盾,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种批判精神是对旧有观念的批判和挑战,也是对新生思想的探索和追求。在批判中,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更加有效地改造世界,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同时,这种批判性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自我超越的力量,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美,美在其深刻性。它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它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美,美在其实践性。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认为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这种实践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哲学体系,更是一种指导我们行动的科学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得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美,美在其开放性。它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这种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与时俱进,汲取着时代的养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为实现人类社会的更加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3号作品 《哲学的星空》 作者:王璐瑶
星空,是无数恒星投射在宇宙的幕布上,充满未知的神秘。
哲学里的星空,在一开始,是一切的起源,是和道德定律一般的崇高,是密涅瓦的猫头鹰起飞的注视者,抑或是神的创造。
后来,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企图破解神秘,电灯将人连成比星空还神秘的社会。
哲学于是从一种未知走向另一种未知,人人都变成了恒星投射在社会的幕布上,哲学一次次尝试将幕布扯开,我们于是才看到了自我、看到了他人、看到了社会。
4号作品 《哲学之崇高 智慧之壮美》 作者:张意琳
哲学,philosophy,意为追求智慧的学问。也许你会觉得它玄奥神秘,甚至带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冷峻。可是我相信夜深人静之时,偶尔失眠的你肯定轻声叩问过自己的心灵:我这一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所做的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人类正是由于有着超越现实的永恒冲动,注定被抛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注定承担起思索思辨、追寻智慧的使命。
而要无限接近智慧,我们便需“为道日损”,像《老子》所言减损自己的欲望与执着,同庄子所云舍去自己的偏见与成心,如苏格拉底所说“自知其无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平和地思考、更公允地质疑、更深刻地批判,以至于最终触及一种常人所不见的崇高而壮美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柏拉图所说的“理性的迷狂”,即超越一切感性和理智后在一瞬间窥见了彼岸真理后的热泪盈眶;或是佛教所谓的“法喜”,即悟到佛法(智慧)后产生的清静而悠远的喜悦;也是孔子所追求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一种欲以自身有限思想触及无限智慧而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悲壮。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接触哲学,而哲学的智慧将指引客居纷繁世界的我们寻到心灵真正的容身之所,乃至带领我们踏入一种经久不息的壮美。
5号作品 《哲学之旅:探寻概念之美与人生之真》 作者:何鸿翔
“什么是自由意志?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辩护?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法则?什么是证实?什么是因果性?……”大卫·查尔莫斯的这一连串灵魂拷问,揭示了哲学的使命是探寻概念的本性。若你视概念之严肃性为至上,那么哲学之海中,你将觅得那熠熠生辉的“美”。
也许可以这样说:哲学之美,并非在于其“自身”之美,而在于它所激发的人对崇高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在哲学的洗礼下,人们得以在内心深处瞥见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价值。
这里说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初步解答是:以超越的心态走向美好生活。这一观点基于一个前提:人类天生便是价值感的追寻者,而我们所使用的概念,无形中影响并规范着我们对价值的认知。哲学告诉我们,某些对概念的深刻理解,能让我们在鸡飞狗跳的世俗生活之外,找到一片理想的净土。康德曾说,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者,这种存在者自己规定自己,并凭借道德的自我规定把自己提升至崇高之境。罗尔斯则以坚定的口吻向我们陈说真理和正义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我们思想的规范作用: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
上面两个例子中,对理性、正义和真理的描绘让我们心向往之,激发出行动的激情。
但是,如果哲学的价值仅限于此,就会变得空洞和肤浅。因此,第二个答案浮出水面:真诚地面对人生。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人做了善良的事情而没有得到回报,甚至遭受他人的恶意伤害,便说:“人还是不能太好,应该坏一点。”?这种经历往往会摧毁哲学所构筑的超越价值,使哲学显得无足轻重。然而,这是对哲学的误解。除了直接阐述价值规范,哲学还涉及对各种相反证据的评估,以求得更为全面的结论。评估越充分,答案越谨慎,人心就因此越坚定、纯净。
尼采目睹了基督教的衰落,与此同时他洞察到一个深刻的事实:在上帝死去后,我们该如何真诚地面对基于基督教的道德体系?尼采问自己:“我是否能够不加反思地生活在这样的道德体系之下?”尼采以独特的方式回应了这些问题。他对基督教道德进行了谱系学考察,指出基督教道德体系产生自人的残忍的本能,只不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伪装起来;另一方面,尼采的谱系学考察预示出他关于人的理想:残忍的本能必须被超越,从而达到人的道德的自主性。当理查德·罗蒂声称,根本就不存在真理,只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协调一致性(因而真理是为了执行某种功能的主观虚构)时,伯纳德·威廉姆森一方面指出,真理的确存在;另一方面,真理的内在价值建立在它的功能性的基础上,而且恰恰正是真理的功能性使得真理的内在价值成为可能。在这两个例子中,哲学家们最初的信念受到质疑,他们意识到不能坐视不理,而是需运用理性,对更多证据和因素进行深入考察,以求得真诚的理解。我们的错误判断,并非源于理性的脆弱,而是证明我们的理性需要进一步的拓展,这种拓展几乎是无止境的。参与哲学,便是通过不断拓展理性,为我们真诚地面对人生而服务。
二、图片类作品
1号作品 《光影·哲思》 作者:王玲瑞
2号作品 《徽州篁墩程氏支脉祖祠》 作者:王硕
3号作品 《哲学的痕迹》 作者:冯长澳
图片说明:课堂结束,老师同学们都已离开,黑板上散漫的板书,洋溢着自由与惬意的气息,暗示着就在刚刚,曾有一群心灵逃离了日常的沉沦与烦闷,徜徉在思想的海洋中。哲思的痕迹虽然只能短暂的存在于黑板上,但却会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
4号作品 《资料室之美》 作者:陆仪佳
图片说明:在哲学学院学习的日子里,我常常去学院三楼的资料室看书。一本本书籍记载着闪耀的智慧,而学习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阅读、探究、表达,治学之乐无穷也。
三、视频类作品
1号作品《古韵新风》作者:王灿
四、书法类作品
1号作品《道德经》选段 作者:王玲瑞
2号作品《庖丁解牛》 作者:张一三
作品说明:节录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篇。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庖丁解剖牛的过程来探讨道技关系,涉及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能够体现哲学学科的特征即学科之美。
五、活动奖励
请以上同学于5月6日-5月10日到哲学学院学工办420领取奖品。过时未领取奖品视为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