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我院校友余仲廉著作《书道穷源——中国书法美学解析与建构》由中华书局出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9-19
书名:《书道穷源:中国书法美学解析与构建》
作者:余仲廉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 作者简介 ——
余仲廉,湖北石首人;哲学博士,诗人、作家、书法理论家和批评家;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辞赋工作委员会顾问,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高校诗歌工作委员会顾问,珞珈诗派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著有《行悟人生》《书道穷源》《六根弦音》《灵魂的解读》《珞珈山起风了》《乡关何处寻旧梦》《椿萱集》《我的所有》《浮生拾慧》《人生百要》《〈道德经〉精义》等廿余部著作。在《中国书法》《解放军美术》《正信》等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在许多著名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诗词、杂文。
—— 导 论 ——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有一种持久而普遍的现象,即书法“复古”。宋高宗赵构称:“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南宋]赵构:《翰墨志》,收录于上海市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65至366页。)赵构在临摹书法时,表现出“复古”魏晋的思想,他不断向前追溯,从黄庭坚、米芾、智永而追溯到王羲之。受到宋高宗赵构书法思想影响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不仅在绘画上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元]赵孟頫著;钱伟彊、顾大朋点校:《松雪斋题跋》,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的“复古”思想,在书法上也提出过“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见[元]韩性:《书则序》,收录于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的“复古”思想;在书法实践上,他不仅以晋人书风为尚,再由魏晋上溯到两汉、先秦,广泛涉猎隶书、小篆、籀书。明朝书画家董其昌也称:“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己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明]董其昌著;邵海清点校:《容台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598页。)受到赵孟頫书法思想的影响,董其昌也表达出书法“复古”的思想,力求在书法中讲求宋意与唐法的统一。
中国书法史上赞同与论述过书法“复古”思想的书法家,不是只有赵构、赵孟頫和董其昌,而是历朝历代都有。事实上,许多书法家不仅明确表达出书法“复古”思想,而且以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书法“复古”潮流。北朝后期,在隶书的地位逐渐被楷书所取代的背景下,受周文帝皇权政策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寻求隶书、篆书古风古韵的书法作品,呈现出书法“复古”的现象;唐朝中期,在偏爱隶书的唐玄宗影响下,使用篆书、隶书的书法“复古”作品再一次呈现繁荣的景象。除了书法“复古”思想和现象,我们还可以从书法临摹的角度来体会书法“复古”是如何贯穿于中国书法史始终的。
临摹古代书法是书法学习的开端或入门功夫,也是开启笔法智慧、磨砺人的心性品质和祈求大成的不二手段。南宋书论家姜夔在《续书谱》中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还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南宋]姜夔:《续书谱》,收录于《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90页。)按照姜夔的看法,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须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笔、手、写的熟练和规范,而且可以掌握古人的书法笔意、构架和章法。临摹古代书法,不仅是学习书法的必须过程,而且是唯一的途径。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一般都有一个外在的自然作为参照,唯独书法只有通过临摹古代碑帖才能领悟书法技巧、感受书法之美、提升审美认识能力等。虽然说中国书法是由自然规定的,但是规定书法的“自然”是不同于可直接观察的外在自然的人化自然、内化自然。书法的“自然”是很难从一开始就能直接领悟、参悟、化悟的,每位书法家都必须经过长时间、大量对古代书法经典碑帖的临摹才能有所领悟;只有领悟书法中的“自然”到一定程度后,书法家才能从客观自然中领悟到契合书法表现的“自然”。
对书法“复古”这种贯穿中国书法史始终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是否意味着守旧和泥古不化?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书法“复古”与中国书法史的关系?可否从书法“复古”的角度对中国书法史发展延续的全过程作出本质性的诠释和定义?
首先,要认识到书法“复古”在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并不是一种单一、孤立的现象;也即是说“复古”作为一种特别突出、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和思想观念,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文学史、绘画史等领域都很常见。在政治思想史上,有孔子复兴“周礼”的不懈努力,有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对“羲皇上人”的欣羡,也有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致君尧舜上”的政治诉求,还有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大同社会”的向往等。在文学史上,有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反对骈文、复兴先秦两汉散文的“古文运动”,也有明代李梦阳、何景明等“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章、诗歌创作准则等。在绘画史上,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上古”“中古”“近古”之画的极力称颂,也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等人对绘画复归晋唐、反对近世(南宋)画风的“古意”说的极力提倡等。
其次,要将“复古”与落后、守旧区分开来。近代以来,受到西方进化论、革命思想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批判;相应的,“复古”思想也成为被藐视、蔑视的对象。现代学者钱钟书曾说:“藐视复古似乎是极时髦的态度”(钱钟书著:《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7页。)。与此同时,对于“复古”还有一种极端的评价,即一棍子打倒,把所有的“复古”都等同于开历史倒车,等同于“落后”和“守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现代古典文学家郭绍虞批评“复古”为文学观念演进中的“逆流”“退化”、阻碍了文学的发展。他说:“文学方面亦尽不可为传统的卫道观念所支配,而纯文学的进行遂得以绝无阻碍,文学观念亦得离开传统思想而趋于正确。”(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在《复古的空气》一文中,近代学者闻一多也批评“复古”为一种文化的“惰性”,他认为“复古”要么是出于物质方面不如人的精神脆弱,要么是出于饱尝屈辱后的自负或自大,要么是出于被外国人吹捧后的茫然,要么是为掩盖自己不懂近代知识。(孙党伯、袁睿正主编:《闻一多全集.2,文艺评论•散文杂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1至355页。)
“复古”就是“落后”或“守旧”吗?“复古”是一种阻碍思想艺术发展的潮流吗?“复古”背后的心理动机真如郭绍虞、闻一多等批评的那样吗?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历代思想家和艺术家却要反复倡导“复古”呢?实际上,“复古”不等于泥古,“古”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复古”更不等于守旧,而是具有返本穷源的积极意义。从哲学层面上讲,书法“复古”的本质就是要复归到造字之初的“本意”,复归到仓颉造字时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从内在心理来看,书法“复古”所表达的意蕴从来都不是对书法固有表现形式的单向回归,而是对中国人以尊崇自然、历史和文情为导向的审美情趣的深切认同。
从中国的书法史来看,书法“复古”不仅不能被理解为落后和守旧,反因它具有追溯本源或正本清源的积极意义而应当被理解为确保书法艺术性、不偏离正道的一种内在核心力量。每当书坛出现混乱之时,复古一次就能让书法在“歪风邪气”中摆脱一次危机;当一种书风走向僵化或变得狂怪而不可理喻之时,总会出现有识之士托古改制、掀起复古思潮,匡扶书坛颓靡委顿的现状,抨击歪风邪气,使偏离的书法之道回归正轨。宋高宗赵构之所以要追溯到王羲之,就在于南宋出现了模拟同时代书法家的风气,他在自己编著的《翰墨志》中称:“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南宋]赵构:《翰墨志》,收录于《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67页。)赵孟頫之所以要提出“则古”,也在于南宋至元初许多书法家崇尚欧阳询纤弱雅致的书风,致使书法失去了魏晋风度。元代书法评论家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称:“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转引自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由“复古”的含义和书法“复古”的背景可知,简单地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复古”、书法“复古”否定或斥之为“落后”或“守旧”是相当草率的,不仅歪曲和遮蔽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史,而且不利于后来的人们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书法史进行深入地研究,更不利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
本书的目的除了强调要正确理解书法“复古”的含义和意图、正确看待书法“复古”与中国书法史的关系之外,在于通过具有追本溯源、正本清源意义的书法“复古”来廓清现代中国书法存在的思想迷雾以及传承、建构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及书法艺术的审美体系。
“五四运动”以来,如何继承、发扬中国传统书法以及如何对书法进行现代建构和让中国传统书法适应现代社会成了中国书法面临的重要问题。将书法努力引入现代艺术的尝试并不仅始于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少字数派”与“墨象派”书法,就通过“日本中国书法交流展”对中国书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后数十年间,当代中国书法在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异化”现象日甚一日,各种形式的书法“创新”与“实验”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更有许多艺术家不惜挑战汉字构造的底线和书法传统的边界,将书法打造成为“抽象”和“涂鸦”的形态,甚至当做“行为”艺术的附庸,以此博取在世界艺林中的侧身之地。曾几何时,书法以汉字点画为依托、以笔墨运动为内核的造型语言,在一次次的艺术大潮冲击中,逐渐从“纯粹”沦落为“单调”,从“坚守”沦落为“保守”。在当今书法“复古”被藐视而现代书法体系又未能建构起来的情况下,书法领域就出现了用装满墨汁的注射器在纸上随意喷射、将墨汁涂抹在头和身体上“书写”、在书法写作中每写一个字都要怒吼一声、不是盲人却要蒙住眼睛来写书法等“异化”现象。在书法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书法的“异化”乱象出现的还有书法的庸俗化现象。书法在无规则可循之后,不免面临天才与骗子同台演出的混乱格局——在网络上也涌现了一批明星笑星、主持人、官员、表演艺术家等写书法的视频或新闻。书法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狭窄与日趋失范的情况表明,没有“复古”回溯到源头,书法的长河便会枯竭,其发展前进的路也会走到尽头。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作为十个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之一的中国书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以从所未有的程度重视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从中小学到大学的书法教育体系:2011年,在通过的教育行政决议中,中小学书法教育被提升到国家普教核心课程的高度;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2018年,全国有十多所高校新增书法作为本科专业;2019年,为了推进中小学生书法教育,教育部将书法纳入中考、高考体系……
在当今中国书法领域充斥着诸多“怪象”“乱象”和国家高度重视书法的背景下,深入剖析书法“复古”的内涵,不仅能厘清中国书法发展的特殊规律、厘清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看待有关书法继承与创新问题的思想迷雾、正确引导书法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而且能为从小学到大学的书法教育体系在设置正确的书法教育课程上提供指导方向,对书法研究提供模本,进而能极大提升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人格情操和审美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深入剖析书法“复古”的内涵,还能诠释传统优秀文化是最有效的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屏障,能为中国文化的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大的贡献。一出版便引起了专业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