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分馆  >  读者服务  >  正文

【珞珈哲声】之三 文载德心寄温情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2-25

——读李建华教授《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有感

肖潇

道德问题关涉着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中的方方面面,同整个人类历史、文明如影随形,为几乎所有古今中西的思想家所珍视,经历了无数细致、审慎的探讨与阐发,其原因简而言之,即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泰阿泰德篇》)、“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的本质。此外,“道德”因涉及人的存在本质而负载的深刻内涵,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总量的爆发增长、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在不同文化地域和学科分支中不断分化和演变,给有关“道德”的学术研究提出了巨大挑战。

对于关乎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的研究与回应,是学者不容逃避的责任与使命。李建华教授所著《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作为建立在数十载学术研究基础上的对道德学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不仅体现了学术热情、学术勇气与学者担当,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从而面临诸多道德危机的当下,书中字里行间流溢着对现实社会生活及存在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关怀与温情。正如本书导言所述,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双重转型时期,这意味着古与今的文化接续与中断、中与西的文化融合与冲突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道德失序。在理论层面,作者将其归因于伦理与道德在当代的断裂,而在现实层面,道德失序则将进一步引发多重社会问题,阻碍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考量,本书以“存在——价值——内化——外释——演化”作为道德运行的机理和路径,建立了系统、全面的道德学学理结构。本书不单蕴含着作者多年耕耘伦理学、政治哲学的心血,吸收了古今中外的有关道德研究的精华,还融通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教育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建构起道德学这座“大厦”。据此,本书以“道德存在、道德价值、道德内化、道德外释、道德演化”五大部分展开,结构简明,逻辑清晰,对于并非专攻伦理、道德领域的读者和学者来说十分“接地气”,可作为进入道德学的“敲门砖”,同时,系统、完备的学术建构也可供相关学者就道德学的某一领域深根细作,进行拓展的、专深的研究。作为一名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尽管我的研究方向并不完全与李老师一致,但本书所展现的广博宏大而又层次丰富的道德学系统及其与教育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联系,不仅给予我专业上的引导与启发,还指明了学术研究应打破学科壁垒,借鉴、学习、融合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的知识成果。在认真阅读《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之后,以下几方面是我不甚成熟的学习感想,与大家分享、共勉。

注重关键概念的梳理与分析。全书贯穿着对道德及其相关众多概念的历史梳理和比较分析,比如在第一部分——道德存在——的所有章节中,作者将中国传统、西方古典以及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比较和总结,澄清伦理、人性、自我、善恶等概念与道德的联系,在哲学层面阐明了道德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奠定了道德学的坚固基石。

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与交融创新。本书在建构道德学部分借鉴系统论方法,依据“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单一研究与交叉研究相结合”、“现实研究与预测研究相结合”四类原则开展具体分析与论述,在现有道德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突破。作者超越了较为单一、传统的研究方法,将系统论、类型学、分析学、历史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学、社会性、哲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有序、精妙地编织在道德学的研究中,不可不谓匠心独运。比如,在第三部分——道德内化的内容中,道德榜样、道德模仿和道德习惯三章彰显了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道德心理和道德态度两章强调情感、心理机制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性,融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温度。如今众多学术研究、理论体系总给人遥不可及之感,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美轮美奂,却可望而不可即。学术研究的最终标的仍然是改善现实生活,作者从提出道德学建构之缘由开始,道德便始终与作为主体的人、与实践密切相关,每一个概念的提出、理论的阐释背后都有着对现实“人”的温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价值的敬意。全书在严谨的理论建构和阐释之后,总是伴随着贴近现实生活的种种道德现象或道德问题,读来倍感亲切又能发人深省。人如其文,李老师在生活中也充满了温度和热情,对学生关怀备至,如师如友。

细读全书,在每一部分、每一章节甚至每一段落的具体展开和理论阐释方面,生动而不失严谨的学术语言、细致清晰的概念比较与分析、层次递进的逻辑思路以及众多贴近现实生活的实例,共同描绘出一幅绚烂多彩的“道德学全景图”。尽管作为一名道德学的“门外汉”,我仍然被它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震慑,也充分感受到看似枯燥、严肃的学术研究中的美与乐。可以说,《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术写作的模范,诸如此类真正优秀的学术著作既可展示出研究主题的动人价值,又能成为体现学术研究本身高超魅力的极佳窗口。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李老师以文载其德心,践行着守护道德“乌托邦”的诺言,流露出对每一个平凡的人的脉脉温情,更寄托着对一个有温度、更美好的人世间的热爱与盼望。


书作者简介

李建华,男,湖南桃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大项目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浙江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2020),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2018),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荣誉院长(2011),中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0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专家(2010)、国家出版基金学术评委(2011)、中国伦理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名誉主任(2010)、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专家(2009)、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2022)、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2014)等职;曾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2014-2020)、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2007-2015)、湖南城市学院校长、党委书记(2010-2016)。李建华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道德心理学、政治哲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等研究。2021年6月入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推荐人简介肖潇,女,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德育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