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分馆  >  读者服务  >  正文

【珞珈哲声】之七 当代中国的美学智慧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4-13

当代中国的美学智慧学


  •               ——读彭富春教授的《美学原理》有感

  •                              

  •  张红军


作为一门体系性学科,美学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如美、美感和艺术等,美学因此是知识学。但美学知识与纯粹的自然知识不同,美学追问的基本问题总是相关于人的存在和自由,美学因此又是智慧学。作为知识学,美学看起来是非历史性的,但作为智慧学,美学实际上又是历史性的,因为不同的存在境遇总是需要不同的智慧指引,这又会导致美学不断重构其知识学体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剧烈变迁,美学理论的重构活动因此也在不断进行。在笔者看来,真正能够切中当下中国人的存在境遇,并为这种境遇提供一种正确的智慧指引的美学理论成果并不多见,而彭富春教授的《美学原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在彭富春教授看来,美学理论要想实现美学作为智慧学的本性,写作者必须首先认清自身所处时代的本性。他指出,中国当代社会的性质当然需要参照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即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来定位,但根本上应当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身延续。中国传统社会保持着唯一的规定性即自然性,西方文明的入侵导致中国社会自然性时代的中断,使中国社会进入所谓的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但这种简单的比附并不能从根本上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社会所处的时代实际上应当是所谓“自然死了”的后自然时代,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正是自然性时代的智慧失去规定性,而新的中国的智慧还没有产生所导致的。由此,新的中国美学应当是一种超越传统中国自然性美学,为后自然时代中国社会和个体提供生存与发展智慧的后自然性美学。

这样一种后自然性美学如何获得?彭富春教授认为,它正产生于近百年来的美学中西古今之争中。美学的中西之争是中国的自然性美学和西方非自然性美学的对话,而美学的古今之争是中国美学自身内部的对话,是自然性时代美学和后自然性时代美学的论争。正是在美学的中西、古今对话中,中国古代自然性美学的本源性地位得到了凸显,因为它在两种对话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同时西方非自然性美学中的存在论美学,尤其是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存在论美学成为中国后自然时代有根的美学。彭富春教授的美学理论正是建立在这两种美学对话基础之上的“新的中国美学”:它首先是中国美学,因为它拥有传统中国美学“古老的开端”即生活世界;它同时又和西方现代“关于生活世界的存在论”美学结合,从而具有“崭新的形态”。

被传统自然性美学规定的生活世界,由天、地、人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其中天与地对人具有优先性,它们规定着人的心灵和身体,因此“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但是天人合一的实质不是以天合人,而是以人合天,是人通过对自身心性的发明来参天地、赞化育。在彭富春教授看来,以人合天造成的实际结果是“人没有从自然中分离,个体没有从社会中独立,精神没有从现实中超越”。这使得中国数千年来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和宗教,并最终导致19世纪的亡国灭种危机。要走出天人合一的困境,我们必须从天人相分的事实出发。

生活世界中人的活动由此被彭富春教授重新定义为“欲技道的游戏”。中国传统美学通过人对自身心性的发明活动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它表现为人对自然之道的参悟、人对欲望和工具的自然性规定的遵守等。这样,传统美学对人的活动的规定虽然限制了天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却揭示了人的活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智慧、工具和欲望(用古汉语表达即道、技、欲),它们恰好也对应于西方近代、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的主题。如果说中国传统美学主张道对欲和技的规定,西方近代哲学只关注作为理性的道自身,西方现代思想无道而有技,后现代无道也无技,唯有欲望的言说,彭富春教授则主张欲、技、道三者之间是互相游戏、互相生成的关系。正是在“生活世界欲、技、道的游戏”理论中,美学基本问题即美、美感和艺术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阐释。

什么是生活世界欲、技、道的游戏?在生活世界中,人的生活首先表现为人的欲望及其实现。欲望要实现自身,必须要有欲望对象和到达欲望对象的工具。欲望的满足和工具的使用需要智慧或大道的指引,而智慧就是真理性的语言和话语。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欲望、工具和智慧三者聚集并游戏,并由此形成多种关系。这里的游戏是存在意义上的游戏,是生活世界本身的活动。游戏中不是人规定游戏,而是游戏规定人。同时游戏也不是根据既定的规则展开自身,而是自己确定规则并消解规则。生活世界的游戏始终被欲望所推动;生活世界游戏中工具既为欲望服务,又为智慧服务;生活世界游戏中的智慧一方面给欲望划界,一方面给工具划界。在游戏中,欲望、技术和智慧三方共同在场,既是同伴,又是敌人,没有绝对的霸权、垄断、中心、根据和基础。但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游戏往往表现为欲望主导的游戏、工具主导的游戏和智慧主导的游戏三种极端形态。欲望主导的游戏使人的生活世界变成动物的世界,使人只是欲望者;工具主导的游戏使人的生活世界成为技术世界,使人成为碎片;智慧主导的游戏使人的生活世界成为教条的世界,使人成为牺牲。真正的生活世界的游戏应该克服这些极端的游戏形态,让欲望、工具和智慧相互和谐地发展。在这种游戏中,欲望、工具和智慧开始成为自身,三者的活动使得生活世界不断地生成。生活世界的生成一方面是旧世界的毁灭,一方面是新世界的创造:欲望在变成情感,技术在变成艺术,智慧在变得多元。生活世界的本性在这三者的游戏中自身显现,这种显现就是美。

对于生活世界中的人来说,美就是自由的境界。美之所以和自由相关,而且只和自由相关,是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王国中,美才得以可能;也只有在审美的境界中,自由的王国才得以存在。这首先是因为美的否定性。美的否定性的根本表现就是美的非功利性和无利害性,这使能够美超越日常功利世界,使原来是混沌、平均和空虚的日常世界变成了审美境界;其次是因为美的肯定性,即它是让存在:让存在自行发生,如其所是,是其所是,成为自身。这表现为人自身生成、世界万物的生成以及人与万物的相互生成。

与此相关,美感就是对美的经验。美感和美的关系是同一性关系,没有无美感的美,也没有无美的美感,只有美和美感的共存和相互生成。与美就在生活世界中一样,美感也和生活世界游戏中的人的感觉相关。人的感觉在生活世界的游戏中不断形成为欲望性的感觉、工具性的感觉、智慧性的感觉,并在三者的历史性结合中形成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统一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无感觉,也不是感觉的丧失,也不是片面的感觉,而是一种全面的感觉。因为是全面的感觉,从而是一种自由的感觉。美是自由的境界,美感就是对自由的经验。它表现为爱,表现为陶醉,还表现为快乐。

艺术作为人的典型的审美活动,就是欲、技、道三者游戏的发生,也就是让它们成为美的显现。艺术虽然属于生活世界,但却处于生活世界整体的边界之上。这使得艺术的欲技道游戏不同于生活世界的欲技道游戏。艺术活动的出发点是技艺。技艺是赋予质料以形式的技能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审美能力的训练。不同于生活世界游戏中的欲望有其时代性的规定,艺术超出生活世界的游戏规则,它让一切欲望都可以表达。这就让我们可以在艺术中看到人类的一切情欲。通过揭示这些欲望的意义,艺术实现了欲望的区分和欲望的解放。艺术之道和非艺术之道的根本区分在于,道成文如同道成肉身。这就是说,道在艺术中具有了身体性,它和欲望与工具共存,它在参与生活世界的游戏中显现。艺术的本性因此就是让游戏,让技艺、欲望和智慧(大道)三方按照自身的本性存在和生长、建立关联并进行斗争。这样,艺术不仅作为艺术自身发生,从而形成一部艺术发展史;而且作为处于生活世界整体边界上的艺术世界和生活世界形成一种批判和被批判的关系。批判就是区分边界,艺术通过不断地突破生活世界自身原有的边界来解放和创造生活世界。而艺术作为审美教育,正是艺术在让生活世界不断生成自身的同时让人不断生成自身,这表现为:由技到艺、化欲为情、转识成智。

张法教授曾经在《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体系比较》一书中呼唤一种本土化的美学,“这种本土美学不仅与古代中国相连,与一百多年的中国现代性相连,更是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整体相连,在这三种关联中,不是要用哪一方和哪两方去证明另一方,而是在三方的合力中实现对三方的超越,在这种超越中达到一个新体系的产生。”在笔者看来,在以“生活世界中欲、技、道的游戏”说重释美学基本问题、重构美学知识学的过程中,彭富春教授《美学原理》实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本土化的美学。但它并非只是满足于创造“新体系”的知识学,更是引领我们走出时代困境的智慧学。


书作者简介彭富春,1963年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十三届武汉市政协副主席。1979-1983年学习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学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学习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德国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以及中国先秦思想。主要著作有:《论孔子》、《论老子》、《论国学》、《论慧能》、《论海德格尔》、《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欧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哲学美学导论》、《哲学与美学问题》、《论中国的智慧》、《美学原理》等。

荐书人简介张红军,男,河南焦作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美学、文艺学。